文/鍾藝/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春節放假回家,一般的規律是,在三天後,我們的興奮感逐漸消退,而爸媽對我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剛回家時我們是爸媽的寶貝,他們對我們噓寒問暖。幾天後他們就開啟了班主任模式,教育和嘮叨接踵而來。回家呆的時間越長,爸媽對我們的「嫌棄」會越來越多。春節到底怎麼做,我們才能愉快的過?
其實,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很多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教育與我們對自己的期待是一致的。父母讓我們注意身體健康、找個靠譜的對象,這些難道不也是我們一直想要的嗎?只是我們覺得父母過分干預了我們的生活,或者戳到了我們的痛處,所以我們覺得他們很煩。
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絕大多數上的矛盾都可以被解決,更何況我們和父母其實很大程度上有著同樣的期盼。不過,在找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們要先釐清矛盾的來源是什麼。和父母矛盾多,其中一個重大原因是我們迴避談論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感受,父母因為信息不透明而缺乏安全感,只能通過不斷的嘮叨來確保我們向著他們期待的方向去發展,儘管這樣做也只能事與願違。
▲(圖/翻攝自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舉個例子,父母催促我們儘快找個伴侶結婚,他們會說:「你怎麼還不結婚,老大不小的了,別每天沒個正形。」聽到父母的批評,我們會說:「怎麼沒正形了,我覺得單身挺好,我這樣又不妨礙著你。」這麼一來,矛盾立刻出現,雙方避免不了一場口舌之戰。如果我們聽到父母的批評,是坦然的說出自己的感受:「我還沒有遇到合適的人,我也想戀愛結婚,但是不想將就,那樣我會很不快樂。」父母聽到這樣的回答,恐怕抱怨也會消大半,因為他們了解到了你的真實情況,儘管心裡還是擔心,但不會再「胡攪蠻纏」,畢竟我們過得好才是父母最大的希望。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其實也能得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了。其一,自己想明白。不論是工作還是婚嫁,想清楚自己對未來的打算這重要。如果自己有了規劃,父母也就不會再焦慮、給你出各種主意。其二,如果自己還沒想明白那也不要緊,和父母分享一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哪怕是負面的情緒。父母如果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真誠和信賴,會更容易變的理性和貼心,不會再「為難」我們。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在家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天。平時電話裡我們和父母本就溝通的不多,如果見面還不能讓他們更多了解我們一些,父母的被疏離感從何釋放?面對越來越讀不懂的孩子,唯有不停嘮叨這一條路了。多些耐心,和父母嘮嘮自己的故事,你會發現這樣的春節格外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