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苡榕(新新聞)
尼泊爾強震死傷慘重,加上日前台灣也發生數次有感地震,不由得讓人擔心,一旦發生類似九二一或日本三一一的強震,台灣是否能避免結構有問題的建築物倒塌,造成人員傷亡的慘劇。
尼泊爾遇上七.八級強震,死亡人數可能達一萬人,而尼泊爾地震前幾日,台灣東部外海也發生六級地震。有學者警告,今年全球將進入地震頻繁年。
另外台灣地震學界有人認為,日本與台灣的地震之間有著連動關係,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已過四年,根據連動頻率,台灣發生強烈地震的風險已隨之提高。根據中研院四月中提出的「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強震帶來的建物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因之一。
「像這次尼泊爾,他們很多房子都是土造的,倒塌之後會有許多揚塵。被埋在下面的人不一定是被壓死,而是被這些塵土悶死。」參與這次研究案的銘傳大學都市規畫與防災系客座教授陳亮全說道。
建築耐震不足導致死傷,雖然九二一大地震後,台灣在建築物的耐震技術規範有了修改,但九二一之前的老舊建物不在此列。以北部都會區來說,住宅總量約三七八萬戶,其中屋齡超過三十年的就有一三三萬戶,老舊建築耐震度不佳,遇上強震堪慮。
加上私人建築,政府難以強制要求整建維護,「像現在台北市有推﹃老屋健檢﹄,協助評估老舊建築的結構安全。我們是建議各地方政府都可以跟進,藉此先掌握老舊房屋的狀況。」陳亮全說道。以台北市來說,老屋健檢的內容包括結構、防火、外牆等,一四年底為止,台北市共協助健檢四七○棟老舊建築,健檢後有半數以上的住戶願意進行維護修繕。
瞭解老舊房屋的結構狀況後,如何鼓勵民眾自願進行修繕補強,又是另一個大問題,「或許可以朝稅制優惠等方向走,鼓勵屋主主動進行補強。畢竟房子如果不倒,至少可以減少大半的傷亡人數。」陳亮全建議。
除了私人建築需要補強,維持城市機能運作的公部門同樣也有建築結構問題。雖然九二一之後曾針對公部門建築進行耐震評估,但僅有「學校」在評估後有進行耐震度提升補強,四年內完成三千五百棟校舍的補強或拆除計畫,其餘的公部門建築則未進行後續補強。
「我們是建議像是警消、醫院等建築都應該率先評估補強,因為災害發生時,他們是救人單位,如果連救人單位都垮了,誰去救人?」陳亮全說道。
十五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全台十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大部分的傷亡也都肇因於建屋損毀。陳亮全表示,地震防災救災的準備工作上千件,但若要排出優先順序,「老屋不倒」讓死傷人數降低,將是目前政府該優先處理的方向。(更多文章請見1469期《新新聞》,或參考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