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確診者發現病毒與抗體都陽性,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病毒傳染疾病不算少見。(圖/NOW健康)
文/陳敬哲/NOW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擴散至今,在426例患者中,少部分傳出身體同時帶有病毒與抗體個案,大多數人可能認為,身體有特定病毒抗體,就不應該發現病源才對;但在傳染病中,身體同時有抗體與病毒的案例並不少見,例如腸病毒就很常見,並且病毒變異性高,例如流感病毒,原有抗體也不見得能完全對抗病毒。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當小朋友感染腸病毒,就很容易在身體同時找到病毒與抗體,因為身體必須先認識病毒,在慢慢生成抗體出來,當抗體數量增加,病毒數量就會持續減少,此時不論檢測病毒與抗體都會呈現陽性,當疾病痊癒下一次相同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就能立刻用相同抗體來對抗。
病毒由於構造不完全,必須仰賴寄宿個體細胞DNA,才能複製出更多病毒。施信如解釋,抗體(中和抗體)最大作用就是阻止病毒進入細胞,不讓病毒獲取細胞DNA自我複製,未來就能免疫特定疾病。但身體有可能產生無效抗體,無法有效改善病情,可檢測抗體時又會呈現陽性,因此當然也會在病人體內同時找到病毒。
目前針對新冠肺炎研究,因疫情發展地區,發現病毒有區域性不同。已有媒體報導似乎可區分成亞洲株、歐洲株、美洲株,是否可能因病毒變化,讓已有特定病毒株抗體的民眾,無法對抗其他病毒株侵害,例如變異快速的流感病毒,施信如強調,冠狀病毒變異不算少見,但速度沒有流感病毒快。
施信如補充,目前有2種冠狀病毒,常讓人產生一般感冒。2種冠狀病毒都確實發現變異,但變異後是否影響抗體作用,要看病毒變異在那裡。如果新冠肺炎病毒變異,未來有沒有可能每年打疫苗?施信如也說,冠狀病毒變異比流感病毒變異慢,如果新冠肺炎成常態疾病,疫苗約6至8年可能要重新評估是否要重打。
更多NOW健康報導
敦睦艦隊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活動足跡
167家「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1指可查 哪些人符合採檢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