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Podcast聽懂世界 育兒通勤族注意力商機大

近年來台灣吹起一股Podcast風潮,越來越多中文創作者投入這項以聲音為主的網路節目,在疫情期間獲得的關注度也暴增。對於時間碎片化的通勤族和育兒族來說,Podcast往往是吸收新知的最佳途徑。

▲台灣大看好Podcast熱潮音訊數位節目Podcast風潮吹進台灣,電信業者台灣大新媒體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看好Podcast內容分眾多元,將重新定義音樂串流平台在價值鏈中的角色。(圖/台灣大提供)

Podcast一詞源於iPod加上broadcast(廣播)的組合,是一種音訊數位檔案,可以透過數位裝置下載或離線收聽,內容橫跨演講、表演等多元類型,節目的單集時間長度約20至40分鐘。

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忙,透過網路獲得資訊的方式早已成為常態,民眾普遍習慣在通勤等較碎片化的時段聽音樂或廣播來汲取資訊。以最早經營Podcast的美國市場來說,截至2019年9月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約1.65億人收聽過Podcast,每週更有超過1億人收聽Podcast。

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全球每月活躍用戶總數中,有19%的用戶收聽Podcast,高於2019年第4季的16%,並且持續以3位數百分比的速度逐年成長。在Spotify上有超過100萬個Podcast節目,其中60%以上由Spotify旗下的Podcast創建工具Anchor支持。

根據Spotify觀察,Podcast有獨特能力去講述娛樂、教育、挑戰內容,或是啟發人們、使人們打破文化障礙並團結在一起的故事。Podcast為日常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種不需要仰賴螢幕的音訊夥伴,無論是在通勤途中、想放鬆身心或是激發對各種主題的好奇心。

Podcast受歡迎的原因在於聽眾以短時間導讀的方式,即可深入了解事物主題,不必花太多時間閱讀和觀看新聞,因此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相當看好,將Podcast節目引進串流平台,透過「一站式聲音服務」提供用戶更多有聲內容,為音樂服務平台增加附加價值,也可發展其他相關的商業模式。

「我們認為在現代日趨忙碌的生活型態發展下,Podcast在台灣一定會日益更受歡迎。」台灣大新媒體服務副總經理李芃君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汲取資訊的方式也因為智慧裝置的發展,從視覺延伸到聲音。例如智慧音箱、車載裝置、智慧穿戴裝置等,都是聽覺為主的資訊吸收方式,也加速用戶對於Podcast的收聽需求與接受度,間接加速了Podcast內容的發展。

目前台灣大旗下串流音樂平台MyMusic經營的Podcast節目類型大約分類為9種,涵蓋休閒娛樂、心靈成長、聊音樂、產經時事、職場創業、健康樂活、有聲故事書等。

根據今年1月Podcast在MyMusic推出至今的點聽數據,其中休閒娛樂占53%、名人雜談占16%、文化與學習占14%,為最受歡迎的類型。Podcast聽眾以35至44歲的白領上班族和育兒族為主,由於生活忙碌、時間碎片化,特別需要高效率的資訊吸收方式,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分心做其他事。

觀察MyMusic的Podcast熱門節目內容,星座運勢「艾莉絲星座運勢」、「算算星座與生活」廣受全年齡層用戶喜愛,為總點聽率及月點聽率之冠;獨家節目「王曜庭醫師健康會診室」在疫情期間點聽率創新高,而「都媽育兒小教室」、「小康軒」、「侯佩岑為愛朗讀」,為媽咪育兒類首選。

李芃君說,由於Podcast創作的技術與設備門檻較低,不像YouTube影片拍攝與剪輯過程較為繁複,且內容分眾多元,近期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有新的Podcast頻道推出。Podcast將重新定義音樂串流平台在價值鏈中的角色,也可期待創造有利於創作者及平台雙雙互惠的商業模式。

她也強調,對於創作者或是媒體平台而言,如何運用即時與熱門話題來搶占用戶耳朵的注意力、協助用戶找到「有價值的聲音內容」,並提供用戶想要聽的Podcast節目與音樂,將用戶留在平台中、提升黏著度,且不斷給予新鮮感,將會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Spotify東南亞工作室的負責人祖札特(Carl Zuzarte)向中央社記者表示,以全球的角度來看,最受歡迎的Podcast多為喜劇及犯罪類型的內容。從亞洲的角度來看,有些國家如印尼,用戶特別喜歡的節目類型是喜劇、談話性節目及驚悚類型;在台灣,Spotify觀察到用戶更偏好新聞類型的節目。

祖札特說,儘管Podcast在台灣相對較新,但各種內容都有發展的空間,將有機會在台灣看到更多不同內容的發展。Spotify鼓勵更多的創作者製作更多的內容,以便聽眾繼續擁有更多的選擇。如此一來,不僅為產業帶來貢獻,更驅動整個Podcast生態系統的發展。

中央社

【#直播中LIVE】2024臺中電競嘉年華跨界風潮!引領電競與運動創造新視野
大數據推薦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 vs 日本 LIVE直播聊天室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