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作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前總統李登輝在12年總統任內,推動多項改革外,更是首位實現「在任內和平轉移政權」的領導人,然而作為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推手,李登輝的統獨立場一直受到各界關注,1999年,李登輝指出海峽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當時各界震驚之餘,多半以為是李登輝一時的快人快語,但背後其實並非如此。
談到李登輝的立場,回顧1995年,李登輝成為我國首任民選總統的前一年,接受母校康乃爾大學的邀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此舉更是打破將近17年未有中華民國最高領袖訪美的慣例,但也因此促碰了北京設定的政策底線,兩岸談判管道徹底中斷。
▲李登輝提出的「兩國論」。(圖/資料照)
同年6月,李登輝抵美,旋即7月中國大陸便在台海地區展開軍事演習,實施火炮試射,抗議李登輝訪問美,兩岸緊張情勢不斷升高。直至1998年,第二次辜汪會談後,兩岸關係才稍微和緩,汪道涵更允諾隔年訪台。就在來訪前夕,李登輝突然提出「兩國論」,不僅汪道涵取消行程,海協、海基兩會的交流對話機制再度中斷。
1999年7月,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明確提出「兩國論」的論調,直言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現狀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簡稱為「兩國論」,且「兩國論」不承認有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這樣的說法一出,震驚各界,多半人以為「兩國論」的說法只是李登輝一時的快人快語,事實上,根據李登輝卸任總統後撰寫的第一本書《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其中寫道「經過思考長達3天的決定,更是醞釀多年的胸中塊壘。」由此可見,並非只是一時脫口而出。
其後,李登輝還發表過「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他的領土範圍在台澎金馬」等言論,這些都被外界認為李登輝立場已從統派轉向獨派。
只是,到了2018年,李登輝接受《紐約時報》訪談時表示,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以台灣之名而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李登輝強調,「我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因為台灣已實質獨立」。言論一出,也讓兩岸關係、台灣的國際存在更加受到各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