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你是否下了班明明覺得很累,躺在床上卻輾轉難眠,醫師開的安眠藥吃了好像沒甚麼效果?或者經常胸悶、心悸,心血管檢查卻沒發現問題?很多人直到看了精神科,才知道自己「自律神經失調」。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又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並非一個正式診斷,而是一個症侯群,人體8大系統都會受到影響。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個症候群,每個人的症狀可能不一樣。(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陳又嘉醫師指出,自律神經失調在醫學上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而是一些症狀的統稱,在不同的科別會有不同的名稱,例如精神科可能稱之為精神官能症、身心症;神經科就可能叫它自律神經失調。由於全身上下都有自律神經,因此相關症狀會很廣泛而複雜,每個人的症狀也都不太一樣。
自律神經失調常肇因於外在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陳又嘉提到,這是心理影響生理,人體的8個系統都會受害:神經系統引發頭暈、頭痛、注意力分散、睡眠障礙、情緒障礙;臉部、五官部分造成眼睛乾澀、視力模糊或是口水分泌失常,進而導致口腔異味或潰瘍;內分泌系統則會影響甲狀腺、腎上腺、血糖;心血管系統,心臟、心跳、血壓會受干擾,有些人會感到胸悶或心跳過快;肺臟、氣管也無法倖免,有些人會覺得好像吸不到空氣,胸口悶悶的,運動一下就容易喘;消化系統引發食慾不振或腸胃道蠕動異常,而有腹瀉、便祕等症狀;泌尿、生殖系統方面,可能造成排尿困難、頻尿,甚至性功能障礙。
陳又嘉指出,生活作息不規律或是常熬夜的人,以及長期過量飲酒、喝咖啡或服用精神刺激藥物者,比較容易罹患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之道要從壓力端來緩解,並從日常生活做好保健。陳又嘉建議大家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三餐定時定量,同時要適時紓壓、休息、運動。運動方面以肢體伸展和有氧運動為佳;飲食部分要避免刺激性飲食,多吃蔬果,以白肉取代紅肉,較能減輕生理壓力。
▲想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解除外在壓力是關鍵。(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自律神經失調並非無法可治!陳又嘉表示,患者可同時求助心理治療師,藉由溝通和心理引導來找到自己的問題,進而找尋紓解的管道。此外,除了藥物治療,當外在環境的壓力解除,大部分的患者都有機會回復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