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兆立
疫情期間百業受創,許多企業和勞工還在紓困苦撐之際,房價卻逆勢飆漲,六都有四都的房價指數創下新高,終於讓政府開始有了反應。不僅央行發出高房價警訊,財政部加碼喊了「選擇性信用管制」,就連今年六月還堅稱「當前不宜打房」、「房價不會全面上漲」的內政部次長花敬群,都終於鬆口承認房價飆高,並呼應財政部的措施。
▲疫情期間百業受創之際,房價卻逆勢飆漲,六都有四都的房價指數創下新高。(圖/記者邱榮吉攝影)
政府願意面對高房價問題,並且開始在為了打房做準備,值得肯定。然而,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對策「選擇性信用管制」到底是什麼?能夠順利達成打房任務嗎?
首先,財政部所喊出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是與內政部、中央銀行進行跨部會合作,一起針對某些對象,降低貸款成數,提高貸款利率,藉此抑制炒作,避免失控的房價繼續飆漲。
然而,這項政策措施並非首度提出,早在2010-2016年,央行就曾實施過。結果,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所揭露的資料,在信用管制實施期間,房價指數上漲了27.6%,餘屋量則成長了143%。簡單一句話,就是成效有限。
更重要的是,政府2016年宣布放寬管制後,我們不僅高房價問題依舊未解,「房價所得比」和「不動產貸款餘額佔GDP比例」持續名列世界前茅,餘屋量更是屢創新高。
一句話說完,政策期間無法治標,政策終止後無法治本,單靠「選擇性信用管制」這帖藥方,顯然無法根治「高房價高空屋」的雙重困境。
▲作者指出,單靠「選擇性信用管制」這帖藥方,顯然無法根治「高房價高空屋」的雙重困境。(圖/科達機構、當地房仲提供)
為什麼成效有限?正如同內政部營建署日前引用央行報告指出的,影響近年台灣房價上漲的主因,就包括了「預售屋炒作」及「不動產稅負偏低」,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多管齊下來對症下藥,光靠「選擇性信用管制」是絕對不夠的。
第一,「預售屋炒作」是哄抬地區房價的主力,減少預售屋的炒作空間,當然是當務之急。然而,除了進行信用管制,更重要的是「房價資訊透明化」。
長期以來,預售屋就是個資訊嚴重不對等的市場。依照目前「實價登錄1.0」的規定,預售屋的成交價格得於「整個建案完售」後再一起上傳,導致消費者在購屋時無法從實價登錄網站看到「實價」,只能依靠業者提供的片面資訊,來進行如此重大的購屋決定。
很可惜地,2018年內政部自己的推動的「實價登錄2.0」,民進黨卻將「預售屋價格即時登錄」這項關鍵改革下架,因此直到現在,有意購買預售屋的消費者依舊看不到即時成交價,繼續任由業者用「只剩最後一戶」、「已經殺到最低價」等話術哄抬價格,連帶炒高了附近區域的房價。
因此,我們不僅希望行政院能夠遵守承諾,在2020年底前將實價登錄2.0的草案送進國會,也要提醒政院,這個2020的版本,務必保留2018年版的「預售屋價格即時登錄」的部分,別再放任預售屋房價資訊不透明。
第二,「不動產稅負偏低」是造成炒房和囤房的最主要元兇,一旦囤房的成本有限,炒房大戶就能有恃無恐,明明空屋一大堆,依舊可以等到高價再售出,導致房價居高不下。
換句話說,要成功打房,不僅要透過「選擇性信用管制」來減少炒作交易的「流量」,同時也要處理大量囤房的「存量」,將上看20% 的超大量空屋引導釋出,才有可能回歸正常的供需法則,讓房價正常化。
▲作者提到成功打房,減少「流量」和處理「存量」才是關鍵。(圖/記者邱榮吉攝影)
正是因為台灣囤房問題嚴重,立法院在2014年通過《房屋稅條例》修正,授權地方政府開徵「囤房稅」,結果由於多數縣市無法抵擋建商財團的壓力,迄今僅有台北、宜蘭、連江三個縣市開徵。對於這樣的開徵成效,我們看不到內政部和財政部的檢討,反而主動砲轟囤房稅是「無效且無理的錯誤建議」。
既然承認不動產稅負偏低,又不願意修法提高囤房稅,看來內政部只能從「提高稅基」來著手,事實上內政部也不只一次提到稅基問題。問題是,我們迄今只看到內政部不斷「呼籲」地方政府提高稅基,對於各縣市屢屢調降公告地價的舉動,內政部卻又毫無反應,更別提具體對策。
房價逆勢上漲,就是因為房市有利可圖。要遏止房價繼續失控,就必須改變利益結構,才能降低炒作誘因。因此,我們需要政府跨部會合作,針對房市資訊、房貸成數、囤房成本等面向多管齊下,對症下藥,才能真正抑制房價繼續飆漲,反過來壓垮正在紓困苦撐的企業和勞工。
《作者簡介》李兆立,現任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曾任台灣智庫研究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