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我們多少會經歷人生變故或至親離去,悲傷一段時間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遲遲走不出傷痛,影響生活和身體健康,小心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田診所分享臨床案例,有一名婦女因為目睹愛犬溺死而過度自責,不願和外界接觸;一位年輕男性經歷車禍無法走出陰影,衝擊工作和生活。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兩人的病情都已獲得改善。
▲毛小孩的壽命不如人類,當飼主面臨失去寵物的悲慟,後續的心理調適非常重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一名35歲已婚女性幾個月前帶愛犬去溪邊玩,狗狗年紀大不慎落水,於是她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事發後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和狗狗溺斃的過程,至今無法接受事實。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該個案經歷情緒起伏、不停哭泣、憂傷、愧疚,無法忘記搶救的細節,進而自我責難、失眠、做噩夢、過度警覺、全身緊繃,整天關在房裡不願和外界接觸,超過1個月仍未改善。最後她在家人陪同下就醫,醫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3個月後已見改善。
另一個案例是一名性格原本積極正向的28歲未婚男性,但幾個月前騎摩托車發生車禍,之後情緒起伏明顯、過度警覺、易受驚嚇、性格大變、憂鬱寡言、情感疏離麻木、失眠、噩夢連連,更不斷回想車禍場面,不敢再騎摩托車,同時逃避退縮,難以專注,心神不寧情形嚴重,無法正常生活及上班,婚期也受影響。個案最後在女友陪同下就醫,也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接受門診藥物和心理治療半年後,病情已改善。
施姸安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當親身經歷或目睹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4大項:(1)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2)逃避;(3)情緒麻木;(4)警覺性增加。且以上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
▲施姸安醫師表示,部分失去寵物的飼主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喪寵」之後是否適合再養一隻寵物來填補心靈空缺,建議和精神科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圖/記者陳弋攝影)
施姸安也提到,遭遇意外事件、目睹親人、寵物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或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施姸安曾診治一名病患,對方無法接受父親離世的事實,每當接近爸爸病逝的醫院都會選擇繞路,不想看見傷心地。
寵物是人們獲得幸福和健康生活的來源之一,寵物所扮演的角色等同家人或伴侶關係,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性愈來愈深。施姸安指出,寵物的死亡帶給飼主的痛苦恐不亞於親人逝去,同樣容易出現「傷慟反應」(bereavement),特別是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這類案例在臨床上並不罕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治療?施姸安表示,這包含生理、心理和社會3個層面:
(1)生理層面:主要是藥物治療,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
(2)心理層面:協助認知重建,幫助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面對和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
(3)社會層面:讓患者和家人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以及可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且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是可以克服的。
施姸安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如: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有相關異狀時,應儘早就醫治療。
最後,施姸安提醒,人類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若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留意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儘早向醫師求助。
▲創傷後壓力反應自評量表,若有5題以上回答「是」,建議尋求醫療協助。(圖/記者陳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