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小心,晚期癌症者容易出現骨轉移,若及早發現治療能減少共病與感染。一名約60歲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確診時發現骨轉移而出現脊椎壓迫情形,需仰賴輪椅才可行動,所幸經血液腫瘤科醫師對其雙管齊下治療,脊椎壓迫的症狀逐漸獲得改善,甚至可不仰賴輔助器材就能行走。
▲亞東醫院即日起至11月6日,於院內舉辦抗癌系列活動,以多媒體互動遊戲,邀請民眾、癌友在闖關中學習相關衛教資訊。(圖/亞東醫院提供)
收治該患者的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醫師鄧仲仁表示,多數癌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然而,癌友普遍對骨轉移病識感不足,確診後未重視骨轉移治療,導致自己曝露於病理性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風險中而未能及時預防。
鄧仲仁說,癌症骨轉移是指各種不同的原發性腫瘤,由原發處經由血液或是淋巴系統,跑到骨頭組織上,並開始生長,會造成骨質快速流失,骨密度降低、容易脆化,發生病理性骨折,嚴重者更會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並間接降低患者的存活期。而所有癌別的患者,都有骨轉移發生風險,其中又以多發性骨髓瘤、乳癌、非小細胞肺癌、攝護腺癌為高風險族群。
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進一步表示,癌細胞除了侵犯原發器官,還可能透過血液轉移到其他遠端器官,若轉移的部位是骨骼,就是癌症骨轉移。若未及時透過藥物控制骨轉移,病理性骨折、癱瘓、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發生,讓癌症治療變得複雜外,照護者負擔也會加重,讓抗癌之路更加辛苦。
林世強說,若發生癌症骨轉移時往往是骨牌效應,一旦癌友骨折導致臥床、癱瘓,會因無法維持運動導致身體機能降低,預後也會下降;且臥病在床後減少社交及工作,癌友容易變得憂鬱;插尿管、包尿布容易引發感染外,化療也可能需要暫停。
不過鄧仲仁也表示,癌症若出現骨轉移,相較於其他臟器或腦部轉移來說,預後及治療成效是較佳的,癌友只要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而相關的治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癌友無須過於擔心。
林世強也說,上述個案在治療骨轉移後不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原本停擺的幹細胞移植移植,也因恢復行動力而開始執行,其原發性癌症也終於在骨髓移植後獲得控制。
亞東醫院即日起至11月6日,於院內舉辦《Bone Bone骨力,抗癌有力》系列活動,以多媒體互動遊戲邀請民眾、癌友在闖關中學習相關衛教資訊,避免因輕忽癌症骨轉移,導致生活品質、社交生活或工作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