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第57屆金馬獎於昨(21日)順利落幕。這項電影界的盛事已舉行超過半世紀,隨著世代推移經歷了不少變革,文化部小編就特別為此於臉書粉專PO文,一次公開金馬獎名稱由來等5項祕辛。
▲文化部小編指出,金馬獎命名由來,是當時的新聞局長希望以外島金門、馬祖在前線抗戰的國軍精神,激勵電影人。(圖/翻攝自文化部臉書)
小編首先指出,金馬之所以不是金龍、金鳥、金貓,是因為命名時,當時的新聞局長沈劍虹希望以外島金門、馬祖在前線抗戰的國軍精神,激勵電影人,剛好金馬二字也符合當時世界各國對獎項的命名模式,因此,金馬獎的由來並不是金色的馬,而是金門與馬祖。小編也進一步揭密,在第15屆之前,金馬獎並沒有入圍名單,第1到14屆的金馬獎,會在典禮前直接公告評選結果。
而獎座的樣貌也經歷多次變革。小編指出,在金馬獎剛創立時,獎座依獎項分為大、中、小三種,例如第1屆時,優等紀錄片為小型,最佳紀錄片為中型,最佳劇情片為大型。而現在看到的獎座,是第2屆開始,由已逝雕塑家楊英風所設計,馬的型態向前奔躍,象徵金馬獎不斷努力、向前邁進,開創電影版圖的精神。
小編也提及,主辦單位為求新求變,曾徵選過不同的獎座設計,並分別在第6屆、第11屆、第18屆都採用不同樣貌的馬身,一直到第24屆,再度沿用楊英風先生的版本,持續至今。而基座的設計更是經常更動,一直到第30屆,馬身與基座一體成型後才不再變動,而馬身的顏色,更是到第42屆,才確定以金色呈現。至於獎座有多沉?小編揭密,現在的獎座以青銅鑄成,並在馬身貼上金箔,本身就有3.4公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