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魯閣號罹難者頭七  醫淚訴:愛別慢慢來 勇敢為愛而活

記者鍾志鵬/新竹報導

「09:28:47」是令人心碎的時刻。太魯閣號事故,瞬間奪走50條人命。監視器影片就停格在這個時間。新竹馬偕醫院心臟科-劉銘恩醫師,兒子的高中同學不幸罹難。他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難過的說,在醫院看盡生死,但他要鼓勵所有傷心人:「即使傷痛,我們仍然可以勇敢為所愛的人而活,而且願意活得更精采。愛,不要慢慢來」。

▲劉銘恩醫師說:愛別等,要為愛活得更好。(圖/翻攝自pixabay)

復原雖然漫長 但就像黑暗隧道的那頭我們總會看見光

劉銘恩醫師說:

雖然生命的痛苦,總是忽然而來,離我們那麼的近。

但我們即使傷痛,仍然可以勇敢為所愛的人而活,而願意活得精采。 

我們也可以用心陪伴,我們身旁傷痛的心靈。

因為,復原雖然漫長,但就像黑暗隧道的那頭,我們總會看見光!

▲ 劉銘恩醫師說:愛別等,要為愛活得更好。(圖/翻攝自pixabay)

即使看多了生死的無常 仍然為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鐵道事故潸然淚下

劉銘恩是心臟科醫師,他說即使看多了生死的無常與不可捉摸,仍然為著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鐵道事故,而潸然淚下⋯⋯

他在網路的一篇文章,撫慰了很多受傷與不捨的心靈….

「心臟是一座有兩間臥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另一間住著歡樂,人不能笑得太響。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

這是奧匈帝國作家法蘭茲 · 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 ,在其大作《箴言錄》裡的一段雋永的佳句。

身為心臟科醫師多年,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宣告病人病情有所進步,可以安心出院的歡樂中;或是肅穆的告訴病人家屬,病人病情惡化,可能即將要面對生命終結的痛苦中,來回地擺盪。

你我的心,當看到這個難以接受的意外,總會有許多的難以接受與憤怒:

為什麼安全回家的路,竟是那麼遙遠?

為什麼出事之後的究責,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總是讓原本弱勢的人扛起大部分責任?

為什麼攸關人命的工程,無法遵循基本的SOP?

但除了憤怒,當我們面對總是充斥著痛苦的這個世界,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 劉銘恩醫師說:愛別等,要為愛活得更好。(圖/翻攝自pixabay)

在安靜默想中,無意間聽到了這首詩歌:耶穌祢已得勝

這世上的苦難

像海浪不曾停止  拍打海岸

人們相聚離散

有沒有一種約定  永遠不更改

邊聽著這首撫慰心靈的歌聲的同時,我的兒子傳來訊息,有一位罹難者是他的高中同學。我看著名單裡,許多逝去的生命都是年輕人(你們,都是因為急著回家,所以買站票的嗎?)

駕駛母親:「希望兒子沒有痛」 令人淚水潰堤…

或許你我真的不認識這些死傷者、以及他們的家屬,但是當我們聽到殉職駕駛母親的這句話:「希望兒子沒有痛」時,相信我們無法不動容:我們真的無法體會與安慰,這位失去摯愛母親的痛楚。

看著事故現場,車體遭受衝撞後的扭曲、變形、擠壓、撕裂,更讓我們怵目驚心。

當我因此想起,曾經照顧過每一個在病床上,喊著痛的病人臉孔,就深深為每一個逝去生命,所經歷瞬間巨大的痛楚而心碎。

也因此,我們更需要為每一個因著這場意外,經歷了失去親人,而同樣感受到生命被扭曲變形,內心被痛苦擠壓,被撕裂的家屬禱告。

因為這樣的苦,這樣的痛,會像清水斷崖旁的海浪,在人生的潮起潮落中,不曾停止地拍打我們的心!

同樣的,現在還有許多生命垂危的傷者,正在醫院裡勇敢的奮戰,我們需要繼續為他們守望祈求;也要向花蓮各家醫院裡辛苦搶救傷者的醫療團隊深深致敬。

願上帝賜給他們智慧、信心與能力,使他們能成為這些受傷生命,可以重新來過的陪伴、鼓舞與醫治者。

▲ 劉銘恩醫師說:愛別等,要為愛活得更好。(圖/翻攝自pixabay)

面對痛苦的世界  我們至少還可以學習這三件事

現在,容我們暫時擦乾眼淚。

或許,面對痛苦的世界,我想到,我們至少還可以學習這三件事:

1. 愛,別慢慢來

每一個摯愛生命的逝去,總讓我們感嘆,為何我們沒有及時的向他們道別,與深深道愛。

「我們都更盡力地去避免痛苦,卻不去努力地獲得快樂。」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鼓勵世人面對痛苦時,需要轉換眼光,好產生正向思維。

面對突如其來的逝去與痛苦,我們無法預測與躲避,也因此我們更需要把握每一個可以去愛,去給予的機會,以至於當有一天,我們沒有機會再去愛的時候,我們會了無遺憾。因此,每一次震撼我們的苦難,都是在提醒我們,把握每一個向你所愛的人,表達愛的機會。

就像耶穌在十字架的痛苦中,對你我殷切的提醒:

(約 19:26)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

生命最後的僅存氣息,祂向我們示範了,如何竭盡所能地向所愛的人道愛。

▲劉銘恩醫師不捨司機袁淳修母親的這句話:希望兒子沒有痛。(圖/翻攝自pixabay)

所以,

看,你年長的父母,

看,與你同甘共苦的配偶,

看,你充滿關愛的孩子,

看,你身旁每一個愛你的人。

愛,別遲疑。

但是,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如此。每天與你身處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搭電梯時向你微笑的鄰居,就在距離你家不遠的巷弄裡失去家人關愛的孩童,面對突發變故而手足無措的鄉親,甚至是遙遠世界的那頭,沒有衣服與鞋子可以穿的陌生人。

當你伸出你的手,你會忽然發現,及時的愛,會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富足,給這個痛苦的世界注入了盼望,讓你面對無數的道別時沒有遺憾。與其一味的想要逃離痛苦,不如學習及時給予愛,那是你真正經歷快樂的機會。

2. 復原,要等待

「沒有別的痛苦,比在苦難中回憶幸福的往日更痛苦。」這是義大利中世紀詩人但丁 (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在他的鉅作史詩《神曲》中留下給世人的提醒。

每一個失去摯愛的創傷,都需要時間復原;同樣的,這個世界目前依舊處在新冠疫情的劇變 中,等待復原。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於 1969 年在她「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五個獨立階段,這就是著名的「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理論。

經過多年心理學家們的實證研究發現,這樣的歷程,不只適用於面對死亡,也適用於當人們面臨生命中重大變故,例如:自然災難、重大意外、疾病,乃至重要關係的失落,例如失戀、離婚、至親好友過世、寵物死亡等,均可能出現這樣的反應。

這五個階段是:

(1) 震驚/否認(Shock/Denial):「不會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

(2) 憤怒(Anger):「為什麼是我?這不公平!」「都是我的錯!」「都是你害的!」

(3)討價還價(Bargaining):「如果她能醒來,我什麼都願意。」「再給我一點時間!」

(4) 沮喪/憂鬱(Sadness/Depression):「我不想活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我的世界毀了!」

(5) 接受(Acceptance): 「會沒事的!」「事情總會過去的!」

釐清你自己,以及你身旁關愛的人,正處在這個歷程的哪個階段,是邁向復原的開始。既然這是一個不長不短的歷程(大部分的人會在一年內走過這段歷程),我們需要耐心等待。

▲ 劉銘恩醫師說:我們一起陪伴傷心走過悲傷。(圖/翻攝自pixabay)

面對正經歷失落的親友  我們能給的最好禮物傾聽與陪伴

面對身旁正在經歷失落的親友,我們能給的最好禮物就是:真誠地傾聽,溫暖而堅定的陪伴,以及幫助對方建立「現實感」的同理。

同樣的,面對自己的失去,等待是一個允許自己悲傷的過程。等待就像我聽的詩歌

這世上的苦難

像海浪不曾停止  拍打海岸

人們相聚離散

有沒有一種約定  永遠不更改

給自己一個機會等候超越苦難的上帝,等待祂有一天能告訴我生命的答案,渴望領受超越時空的祝福,以及有一天不會因為死亡而隔絕,那永遠的愛。

3. 活,就要精采

「世界以它的痛苦同我接吻,而要求歌聲做報酬。」著名的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用一句話,道盡了我們面對痛苦的無奈與無助。

生命既是短暫的,當我們還能活著,就要學習倒數計時。身為心臟科醫師的我,每天睡前的 晚禱,總會提醒自己: 「過了今晚,距離我肉身生命終結的日子又靠近了一天。所以我當如何面對明天?」

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日子裡,學習活得精采。二戰期間,在集中營差點死去,也在集中營失 去父母、兄弟與新婚妻子,後來成為創立意義治療(logotherapy)的心理學巨擘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Emil Frankl, 1905-1997)曾說:

「人類可以經由愛而得到救贖。我了解到一個在這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想念他所愛的人時嘗到幸福的感覺,即使是極短暫的一霎那。」

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努力,讓自己的生命發現意義:學會和自己獨處,不要輕易妥協,用心工作與盡情遊玩,踏出舒適圈,勇敢去愛,無私的奉獻,探索自己的喜好,寫日記抒發情緒,記錄 感恩的事,大量閱讀,與好友歌唱,接納與愛真實的自己,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

▲劉銘恩醫師說:愛別等,要為愛活得更好。 (圖/翻攝自pixabay)

最後,你更別忘了這段智慧的提醒: (聖經傳道書6:12現代中文譯本)

在這短暫、空虛、好像影兒飛逝的人生過程中,誰知道什麼是對他最有價值的事呢?誰能告訴他死後這世上會發生什麼事呢?

有一位為了愛而犧牲,為了讓人活得有意義,而甘心經歷死亡,且身體經歷被撕裂痛楚的耶穌,祂要來告訴你這個答案。

每一年復活節的早晨(2021年是4月4日),我們都在記念,這個能讓我們走出痛苦,通往上帝國度的歷史事件。有一天,當我們生命終結的時刻,我們終會發現,原來這些看似至大痛苦的事,不再是句號,而是一個箭號:

箭號的那頭,祂正用釘痕的雙手,迎接我們展開全新美好的旅程! (當然,我們還可以尋找久未見面,正在那兒等待我們的親友。)

不過,在那時刻之前,讓我們先一起來學習:

愛,別慢慢來!

復原,要等待!

活,就要精采!

愛復活。讓愛復活。用愛,等待永恆的復活。

▲劉銘恩醫師不捨太魯閣號罹難者。撰寫文字真摯撫慰人心。 (圖/新竹馬偕醫院臉書)

 

 

#太魯閣號事故49死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