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花蓮縣政府啟動「疫苗清零計畫」,門諾醫院向花蓮高中借用體育場,協助民眾疫苗接種,至今(27日)接種人數超過1500位,不過仍有許多民眾因擔憂血栓而遲未接種。醫師表示,疫苗血栓症發生機率僅百萬分之幾,莫德納跟嬌生疫苗也都發生過。
▲注射疫苗後若出現大面積瘀青或紫斑、傷口流血不止等症狀,恐為「疫苗血栓症」警訊。(圖/門諾醫院提供)
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表示,「血栓症」是一種罕見的藥物副作用,每百萬人只有個位數發生率,且包括AZ、莫德納跟嬌生疫苗都曾發生過,權衡感染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的風險,他仍呼籲民眾:「有疫苗就快去打!」
「打了某某疫苗會不會有血栓?」這是近來門診中經常聽到的問題。楊凱迪表示,「疫苗血栓症」全名是「疫苗誘發免疫相關血栓之血小板低下症」,是一種免疫反應,起因於疫苗錯誤地誘發身體產生對抗血小板的抗體,當血液中的血小板被抗體破壞而產生凝血反應,就會導致局部血管產生血栓,如大面積瘀青或紫斑、傷口流血不止等。
然而,施打疫苗後的血栓生成機轉跟我們常聽到的「腦血管栓塞」、「心血管梗塞」、「下肢動靜脈血栓」是不一樣的。楊凱迪提醒曾經罹患這些疾病的民眾不必擔心,倒是這些患者都是潛在的重症高危險群,因此病況穩定之後一定要去打疫苗。
楊凱迪進一步表示,「疫苗血栓症」常見於疫苗注射後4到20天,主要是因掌管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在局部血栓被消耗掉了,因此身體反而呈現一種不易止血、容易瘀青的狀態,因此注射疫苗後出現大面積瘀青或紫斑、傷口流血不止都要特別留意。
另外,局部的血栓因塞住的血管部位不同,會有不同的症狀,如:頭痛、視力模糊、口歪眼斜、手腳無力、癲癇、胸痛、呼吸喘、腹痛、肢體冰冷、紅腫脹痛等。這些症狀通常是疫苗注射後新發生的,只要早期發現送醫,透過藥物治療便能改善。
疫苗接種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發燒、疲倦、肌肉酸痛、手臂注射處腫痛、頭痛等,但這些在服藥後都可漸漸緩解。若出現嚴重的頭痛、視力模糊、手腳無力、講話不清楚、胸痛或是呼吸喘等,就要儘快就醫。
楊凱迪強調,所有藥物都可能發生致命過敏或嚴重副作用,疫苗也是如此,不過疫苗造成的嚴重不良反應至今仍相當少,民眾若對接種疫苗有疑慮也可至相關科別門診諮詢,若符合資格應儘快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