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只胃癌!長庚研究:胃潰瘍也是「幽門螺旋桿菌」在搞鬼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疾病,約5~10%人口一生中會碰到,十二指腸和胃最常見,「幽門螺旋桿菌」正是致病的重要成因。長庚醫院表示,數十年來消化道潰瘍盛行率大幅降低,與臨床廣泛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和抗幽門螺旋桿菌藥物成功治療有極大關聯。然而十二指腸潰瘍不管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盛行率都逐年下降,胃潰瘍合併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無此現象,暗示兩種潰瘍經過治療的長期預後並不相同。

▲陳聰興醫師表示,如果確定是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投以特定抗生素進行滅菌根除療法,消化性潰瘍復發率可由75%降至5%。(圖/長庚醫院提供)

由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葉昭廷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尿素酶(UreaC)的基因型分類後發現,UreaC基因3型的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存有顯著關聯,但與十二指腸潰瘍無關聯性。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6月登上國際期刊《轉譯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該論文第一作者、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聰興表示,這項訊息將可提供醫師對於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及後續追蹤的參考,尤其對於診斷為胃潰瘍患者,務必進一步確定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並予以根除。他期盼這項研究成果未來能對消化性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向。

葉昭廷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收案600人接受胃鏡檢查,將個案的胃部切片檢體與2001年1,030名個案進行比較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發生於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基因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陳聰興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個古老的菌株,生存在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會引起黏膜慢性發炎,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舊觀念認為人體的腸胃潰瘍等疾病,與吃辛辣食物、壓力等相關,同時也認為沒有任何細菌能長時間在胃部強酸的環境下生存。現今全球約有一半的人口腸胃道中能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但超過8成的帶菌者不會表露病徵。

根據衛福部流行病學統計,台灣健康人口群中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者高達1千多萬人,這些感染者也是罹患胃腺癌的高危險群。疾病調查顯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幽菌感染率超過90%,胃潰瘍患者高達70~90%,胃炎患者也達70~90%,胃癌患者則達50~60%。若投以特定抗生素進行滅菌根除療法,消化性潰瘍復發率可由75%降至5%。當消化性潰瘍經長期治療仍無法痊癒或緩解,通常須考慮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可能性,並施以必要的抗生素治療。

陳聰興指出,如果確定是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應該積極接受治療,以減少潰瘍復發。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幽門螺旋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也是第一個被確認可對人類致癌的原核生物。陳聰興強調,幽門螺旋桿菌並非難治之症,只要正確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處方,可以達到很高的治癒率,避免胃潰瘍反覆產生,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直播中LIVE】台灣英雄要回來了! 東京飯店直擊 球迷迎接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