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亂經、燥熱被當成更年期 檢查驚見「子宮內膜癌」第2期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潮健康(郭家和)

子宮內膜癌找上門?不生小孩、愛吃甜食較危險

愛吃甜食的女性要注意,吃甜食不只易發胖,更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鄭丞傑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不孕、生育太少、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等,過量攝取甜食確實會增加肥胖及子宮內膜癌機率。

「在門診常常可以見到,體重過重、異常出血來求診的中年女性,如果又沒生小孩子,很大機率是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

鄭丞傑醫師指出,女性正常月經周期為28天,黃體期固定是14天,月經期加濾泡期約14天,濾泡期會有女性荷爾蒙刺激子宮內膜生長。當月經周期拉長至90天時,月經期仍只有5天,剩下的71天都處於增生期,子宮內膜長時間受到女性荷爾蒙大量刺激,因而升高了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翻倍!醫籲減糖、減重早生育

以往子宮內膜癌多好發於5、60歲族群,如今3、40歲患者比例大幅增加。過去十幾年間臺灣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更翻倍上升,與女性晚婚、生育太少、肥胖有密切關係。鄭丞傑醫師說明,女性懷孕期間身體處於高溫期,會分泌黃體素保護子宮,產後若親餵母奶,暫停月經,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可下降更多。

「有很多案例都是胎兒救了媽媽,因為懷孕期間長達10個月有大量的黃體素分泌,可以避免孕婦懷孕前既有的子宮內膜增生或早期子宮內膜癌復發,所以說胎兒可以救媽媽。我也陸續在呼籲,國家應該擴大補助試管嬰兒,讓更多女性願意生育孩子,同時讓子宮、卵巢好好休息,我常說,要預防子宮內膜癌,除了減糖、減重、運動,最好早點生小孩!」

鄭丞傑醫師表示,研究發現糖尿病會增加子宮內膜癌機率,而許多糖尿病族群都有肥胖問題。多囊性卵巢也可視為代謝症候群在生殖系統的表現。事實上,肥胖已被證實與13種癌症有關,子宮內膜癌正是其中之一。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一定要開刀治療嗎?

子宮內膜癌會有哪些症狀?鄭丞傑醫師指出,最主要三大症狀是月經異常(月經量變大、月經時間太長)、非經期時出血以及停經後異常出血。女性可對比自己先前的月經量,如果觀察2-3個月發現次數或經血量增多,就應及早就醫檢查是否有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

鄭丞傑醫師表示,早期子宮內膜癌或「非典型子宮內膜複雜增生」的病人,可以接受黃體素藥物治療,而不必切除子宮。曾有一名27歲的年輕女性,因異常出血接受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子宮腔中有1公分大小的息肉,切片確診是子宮內膜癌。所幸腫瘤型態、確診期數及細胞分化的狀況良好,採用黃體素治療後效果良好,也免於手術切除子宮。

只要及早發現並治療,子宮內膜癌的預後相對良好。鄭丞傑醫師解釋,子宮內膜癌早期5年存活率約有9成以上,晚期也有近2至3成。治療則視期別而定,第一期以手術治療為主;第二期須加上放療;第三四期則要追加化療放療。

「愈早期發現的子宮內膜癌,通常預後愈好,特別是亂經一段時間,就應及早來找婦產科醫師!」鄭丞傑醫師舉例,一位女性病人年僅46歲,出現經期異常又合併發熱、冒汗、心悸、失眠等症狀,被當作更年期治療,最後找上他用陰道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子宮內膜很厚,做子宮內膜搔刮檢查,確診子宮內膜癌第二期,除了手術之外,必須接受放射線治療。

子宮內膜癌如何預防?規律吃避孕藥有幫助?

鄭丞傑醫師提醒,肥胖會增加皮下脂肪組織,造成荷爾蒙分泌混亂,更容易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女性應盡量維持BMI在18.5至24之間,最多不要超過27。一旦有病態性肥胖問題,最好尋求外力協助減重,例如諮詢營養門診或參加健身教練課,也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另外,女性若暫時無生育需求,可考慮規律使用避孕藥。鄭丞傑醫師解釋,避孕藥中包括雌激素、黃體素等成份,可幫助月經恢復規律。針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避孕藥,還能改善青春痘等外觀問題。尤其月經2、3個月才來一次的女性,強烈建議規律使用避孕藥,除了調理月經也能減少子宮內膜癌風險。

◆本文由「潮健康」授權轉載,原文標題:亂經、燥熱被當成更年期 一照超音波醫驚:子宮內膜癌2期了

*「潮健康」連結至 https://coolhealth.com.tw/

*「文章原始標題」連結至 https://blog.coolhealth.com.tw/2022/02/24/endometrial-cancer-symptom

【#直播中LIVE】台灣英雄要回來了! 東京飯店直擊 球迷迎接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