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文琦
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媒體報導,許多烏克蘭人均「自願從軍禦敵」,此舉近期也引發國人熱烈討論我國「兵役制度」的相關改革精進問題;而為降低後備軍人受教召的生計影響與激勵後備軍人士氣,民進黨的蔡易餘委員則準備提出「後備軍人召集優待條例」草案,明定後備軍人接受教召,自第5次起或自願接受教育召集,或臨時召集入營每次「完成訓練」後,由召訓機關或部隊發給召集獎金云云。
▲教召召員們攜行建置武器行軍。(圖/軍聞社)
坦白說,蔡易餘委員的這個「另類想法」,還真的是值得我國安單位好好琢磨一下,講白了,沒錯是有那麼一點「銅臭味」味道,在面對大是大非「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理念下「講錢」,是有那麼丁點「走味的咖啡」感覺。但話再說回來,面對「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台灣社會氛圍當下,蔡委員提案的某種外溢效果就會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遑論即便是接受教召,確也應顧及被教召人養家活口的「生計問題」。
準此,蔡委員的提案基本上值得肯定,而接下來的重點反倒是,國防部乃至是國安相關單位則應好好研析一下,果若此際「後備軍人召集優待條例」草案,可以「試行測試」一下的話,那麼針對教召所需天數、頻率、專業訓練內容等,乃至是應從「第幾次起」開始獎勵?甚至要如何定義並確認上述的「完成訓練成果」?國防部都必須提出一套可以科學論證的配套與做法,方能讓蔡委員的良善提案可以說服「納稅」的國人。
《作者簡介》胡文琦,前中國國民黨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