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安妮、王明輝/台南報導
米豆簽,說起這一味在古早農村被稱作是窮人家所吃的麵條,或許有許多年輕人聽都沒聽過,早期農家買不起麵粉,所以把米豆磨成粉,和在麵粉裡製成麵條,豆香味十足又有嚼勁,但曾幾何時,就連以製麵聞名的台南關廟一帶,都找不到這種傳統滋味了,如今將它發揚光大的是四年級生蘇雪莉。為什麼非得將這一道隨時光流逝的老滋味給找回來不可呢?原來背後源自於蘇雪莉對過世的外婆有著割捨不斷的濃濃思念;蘇雪莉甚至發揮巧思讓米豆簽融合天然色素,像是南瓜、昆布、紫地瓜口味,把這份本來就快消逝的傳統味道變時尚,一躍成了台南府城十大伴手禮。
▲蘇雪莉發揮巧思讓米豆簽融合天然色素。
拿起菜刀邊切絲瓜邊呢喃著,蘇雪莉就像位烹飪老師,但嘴裡掛著的不是料理步驟,而是字字句句話說小時候。
老闆蘇雪莉:「然後小漁村都會在厝腳就種菜瓜,要吃就去拔一條。」
絲瓜、蚵仔、胡蘿蔔絲,鍋爐裡下的都是再平凡不過的配料,然而一旦搭上米豆簽,可就成了蘇雪莉最自豪的味道。
▲平凡不過的配料搭上米豆簽,就成了蘇雪莉最自豪的味道。
老闆蘇雪莉:「食材好了,這個豆簽就可以進來了。」黃的、白的、藕紫的,細細長長的豆簽麵條既搶鏡又勾人味蕾,絲瓜豆簽羹,這一道許多年輕人聽都沒聽過的古早味,正是蘇雪莉用來招待至親好友的私房美味。
▲絲瓜豆簽羹正是蘇雪莉用來招待至親好友的私房美味。
客人:「如果只吃麵的話,會有一點點的像是豆香那一種感覺。」麵條裡要的就是這股豆香,說起這一樣在農村時代,所有農家子弟都吃到怕的「窮人麵條」,看在蘇雪莉眼裡卻像塊寶。
▲「窮人麵條」看在蘇雪莉眼裡卻像塊寶。
老闆蘇雪莉:「以前光吃那個白麵條是很貴的,可是我們農村的話,農人會種豆子,他會把米豆把它磨成粉,然後就是摻雜在麵粉裡面,就是降低那個成本,然後可是它又變成比較快熟,然後又有豆類的蛋白質可以補充體力。」
▲蘇雪莉認為米豆簽像塊寶。
只是曾幾何時,就連以製麵聞名的台南關廟一帶,也聞不著這個熟悉味道。
老闆蘇雪莉:「要能夠找得到有可能是那個柑仔店,可是我買到那種豆簽已經不是我以前吃的那個味道,他就是黃黃的加了那個鹼,它那個因為要保存嘛。」
▲蘇雪莉說在她出來做米豆簽之前,吃到很多都加了鹼。
賣麵賣了10年,蘇雪莉不缺通路不缺錢,之所以非得想盡辦法做出記憶中的米豆簽,其實是因割捨不掉對外婆的思念。
老闆蘇雪莉:「我就會想到說之前在我那個外婆。我上面有寫,就是記得我小的時候、細漢的時陣,我就蹲在外婆的灶咖,因為想吃嘛,就幫她幫忙添柴火,為的是她鼎裡面熱熱的豆簽麵,然後她就是眼睛是看不見的,可是她是炒著個香味,然後她就判斷水滾的時候然後下那個料,我就是一直看著,好吃的豆簽麵要起來,我就覺得是最好吃的。」
▲蘇雪莉其實是非常思念外婆的古早味,才想重做米豆簽。
將想念的味道化為故事寫進文創包裝,就是這一絲絲剪不斷的豆簽麵條一舉拿下府城十大伴手禮,懷舊滋味在蘇雪莉心頭何嘗不是另一番療癒,只是剛開始要做出跟兒時印象裡如出一轍的米豆簽,談何容易?
▲這一絲絲剪不斷的豆簽麵條拿下府城十大伴手禮。
老闆蘇雪莉:「比如說你想外婆以前的豆子那麼香,然後可能豆粉加很多,或是說它現在的味道要讓它很跟古老那個記憶要聯結,然後就是要去調配出那個風味出來,有時候就還是會嘗試,還是會失敗的一些斷掉啊或什麼的,不好吃或是風味變了。」
▲剛開始要做出跟兒時印象裡如出一轍的米豆簽並不容易。
光是抓出豆粉、麵粉三七比還不夠,學設計出身的蘇雪莉偏偏敵不過骨子裡蠢蠢欲動的創意,不想米豆簽就這麼「白白」流於俗套。於是南瓜、昆布、紫地瓜成了天然色素,賣相看似極好,只不過論及製作可就難倒一堆師傅。
▲蘇雪莉想將天然色素加進麵條裡。
製麵廠師傅郭承霖:「這種方面很多麵廠都不願意做,尤其是配合你做研發的動作很少人會願意做,他要幫你試了這些麵,如果萬一試失敗了之後,這些麵就是全部要丟掉,因為他不能在市場上賣的話,他就沒有利潤可言啊。」
▲郭承霖說很少麵廠願意配合研發。
老闆蘇雪莉:「那就比如說我們放了太多的話,它那個也太稠,麵條曬出來的話,煮出來的口感不好,再來的話,第二次我們就把它減量,然後結果發現太淡就不好吃了、味道又不夠,就覺得咦這個好難拿捏。」
▲蘇雪莉表示研發真的不簡單。
一試再試總算定案,將打好的南瓜泥調入高筋麵粉,看似機器能代勞的攪麵製程,師傅的眼神卻一刻也不得離開麵粉。製麵廠師傅郭承霖:「天氣比較熱的時候就是麵粉發起來的速度會比較快,那就時間要縮短。」
▲研發麵條一試再試總算定案。
等待麵糰出爐,桿成如五顏六色般的緞帶,接下來這動作可得要快。製麵廠師傅郭承霖:「厚的然後慢慢壓,慢慢壓把它壓到薄這樣,如果完全沒有壓合的話,它起來的麵粉的Q度也比較不會出來啊,你就吃起來口感比較不會那麼好。」
▲等待麵糰出爐,桿成如五顏六色般的緞帶。
將折好的麵塊一綑綑疊上竹簍,趁著午後陽光烤得發熱,曬麵正是時候。
製麵廠師傅郭承霖:「其實一般人會認為說曬麵就是把它晒乾這樣而已,阿其實在我們的做法上,曬麵反而是比做麵還要困難,因為你要隨時注意它乾燥的程度。」
▲折好的麵塊一綑綑疊上竹簍,趁著午後陽光曬麵正是時候。
別看師傅穿梭在這幅古樸風景,來來回回就這麼幾下翻麵動作,其實學問藏在空氣裡呢!
製麵廠師傅郭承霖:「因為一般我們曬麵,我們如果看到溼度已經降到30度以下的時候,我們就會注意,就可能要先收進去,避免讓它再接觸比較乾燥的空氣。」
▲翻麵也是一番學問。
溼度太高不行、溫度太高也得注意,遇上天公不作美,尤其颱風、梅雨季,郭承霖說年年休無薪假都是有的,另外還得提防這種小偷。製麵廠師傅郭承霖:「要防一些鳥啊、麻雀啊很喜歡來偷吃,因為我們的東西就是完全沒有添加任何的防腐劑,或者是化學的東西,所以牠們很喜歡來吃。」
▲郭承霖表示也要提防小鳥偷吃。
麻雀愛吃的不只米豆簽,無獨有偶,另一排竹簍以紫地瓜入味的「蕾絲麵」,也因取材媽媽親手種的天然蘆薈主打養生名號,讓蘇雪莉的創意在市場上一路長紅十年。
▲「蕾絲麵」讓蘇雪莉的創意在市場上一路長紅十年。
蘇雪莉母親蘇黃酠:「客人跟我說,看到我種蘆薈要跟我拿,我說好啊,我給客人他拿去吃,我說你怎會常常在要蘆薈?他說他在吃,我說蘆薈能吃喔?那這樣我也來吃,後來就開始種,越種越多。」
▲蘇雪莉母親聽客人說蘆薈可以吃,自己就越種越多。
說起蘆薈的好,邁入80歲的蘇媽媽神采奕奕,簡直就像購物專家,當年栽種蘆薈其實只想為退休生涯添點拈花惹草的樂趣,沒想到無心插柳,竟種出一片事業生機。老闆蘇雪莉:「其實它是因緣巧合,就是那時候因為我媽媽有跟我講說是因為風災,因為我們蘆薈還損傷滿多的,其實還有一些還是一樣可用的,那我們想說做什麼最好,吃的一定每一天都可以吃,最好是主食類的東西。」
▲種蘆薈無心插柳,種出一片事業生機。
蘇雪莉於是將賣相受損的蘆薈打成泥送進麵廠,只是蘆薈泥和入麵條這真行得通嗎?製麵廠師傅郭承霖:「因為它本身蘆薈的話它就會有黏黏啊,這個做起來會比一般的麵條Q度還會比較好。」
▲蘇雪莉將賣相受損的蘆薈打成泥送進麵廠。
意外的是,無色無味的養生蘆薈反倒更添麵條嚼勁、豐潤口感。運用刀削麵的模具壓輾後的捲曲麵條一厚一薄,乍看下既像彩帶又像蕾絲,蘇雪莉心想品質有了,也得有個稱頭的名。
▲運用刀削麵的模具壓輾後的捲曲麵條一厚一薄。
老闆蘇雪莉:「覺得應該給它一個很好的一個名稱,讓它有價值感也比較柔和,可以跟人比較接近,那媽媽就說咦這個這麼漂亮,好像是我們女生穿衣服在滾的蕾絲邊,她說很像蕾絲耶,不然我們來叫蕾絲麵。」
▲蘇雪莉母親覺得這種麵條像蕾絲一樣。
就這樣母女倆靠著對原料的堅持,蘆薈蕾絲麵挺進各大賣場、頂級火鍋店,甚至銷往東南亞市場,然而關於製麵這條路蘇雪莉卻始終沒有忘記最初。
老闆蘇雪莉:「我覺得這個一直是記憶裡面的一種,好像一種、一種記憶裡面的符碼,就是它會一直跑出來,因為美味會跟我們的親情會聯結,其實我們在外面吃了再多好吃的東西,還是會覺得家裡面的媽媽、婆婆或是阿嬤煮的東西最好吃。」
▲蘇雪莉母女靠著對原料的堅持,蘆薈蕾絲麵挺進各大賣場。
把家的味道放進麵條,找回最原始的製麵技巧,賦予天然又不矯作的創意,原來就是她的不敗經營之道。
▲天然又不矯作的創意就是蘇雪莉的經營之道。
《文創LIFE》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