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會將茶包一直浸泡,但國內首次研究發現,平均會釋出63.2顆粒徑大小10~70㎛的塑膠微粒(圖/資料照片)
塑膠微粒,近年來被發現可殘留於海洋環境與人體,但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瓶裝水、茶包會釋出多少塑膠微粒還仍待釐清;衛福部近兩年委託國內研究單位所做的「食品中塑膠微粒之安全及暴露風險評估」研究卻發現,使用茶包、濾掛包等塑膠容器,浸泡在95℃的水10分鐘,平均會釋出63.2顆粒徑大小10~70㎛的塑膠微粒,會比同樣條件使用環保杯、塑膠耐熱袋,平均釋出1.3顆,多出將近47.6倍的塑膠微粒。
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最近針對食藥署委托成功大學所做的「塑膠微粒之安全及暴露風險評估」做出討論;這次研究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針對市售PET材質的茶包、瓶裝水所做的塑膠微粒調查;其二則是想了解,塑膠微粒在動物臟器的殘留。
食藥署食品組研究技師施孋恩表示,這是一項針對日常生活塑膠微粒殘留的初探性研究,自2020年開始進行,已為其將近2年。在這段期間,研究單位每年抽驗50件包括環保杯、塑膠耐熱袋、茶包等產品進行檢驗。
茶包久泡是NG行為 釋出塑膠微粒多47.6倍
根據2021年度的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茶包、濾掛包等塑膠容器,浸泡在95℃的水10分鐘,平均會釋出63.2顆粒徑大小10~70㎛的塑膠微粒,會比同樣條件使用環保杯、塑膠耐熱袋,平均釋出1.3顆,多出將近47.6倍的塑膠微粒。食藥署認為這代表,像是茶包、濾掛包更容易因為溫度的影響而釋出塑膠微粒。
施孋恩建議民眾,在使用茶包、咖啡濾掛包等塑膠容器時,不要泡太久,最好泡3~5分鐘就要趕快拿開,更不要一直泡在水中。目前市售的塑膠容器都有標示可耐熱溫度,民眾也最好依照耐熱溫度使用,以避免吃下更多塑膠微粒。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表示,今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一項研究已證實,塑膠微粒可於人體血液中殘留;中國今年也有相關研究指出,血栓當中也有塑膠微粒的存在。顏宗海表示,不同類型的塑膠容器,都有機會溶出塑膠微粒,建議裝熱水時,也能儘量使用不鏽鋼、玻璃、鐵器,少用塑膠製品,減少塑膠微粒在體內的堆積。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鄧紹芳表示,政府委託相關研究,主要可能與將來的法規制定相關,目前相關研究資料還不夠充分,僅能看到現有的科學證據,無法太早開始做相關討論。食藥署表示,最新一期的報告結果預計2024年才會公開。
▼食藥署認為茶包、濾掛包更容易因為溫度的影響而釋出塑膠微粒(圖/翻攝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