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撰文/紀淑芳(新新聞)
「在這裡,我要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也要以黨主席的身分,對民主進步黨全體黨公職人員,下達第一個命令,謙卑、謙卑、再謙卑。」一月十六日晚間,因為選前黃金周風吹雨淋而瀕臨失聲的蔡英文,用她僅剩的沙啞聲音,一字一句認真地念出她的當選感言。
這就是蔡英文,選完了也絲毫不鬆懈,頂多也就是露出比平常多一點的笑容,隨時處於謹慎、自制的狀態,已然是她的經常性配備。
緊迫盯人 「我們不是選完就算了……」
不過,蔡英文下達的「謙卑令」,很快地被黨內幕僚給悄悄轉換成「千杯、千杯、再千杯〈音同謙卑〉」。有政策幕僚還捉狹道:「這命令是有經過政策部門研究及精算過」、「在財政、技術上均屬可行。不過要循序漸進,分三階段進行」。
外界聽了覺得莞爾,巷仔內人聽了則是心有戚戚焉,因為這段玩笑話一語命中了「蔡老闆」領導統御術的核心精髓:準備、準備、再準備。一位幕僚形容,他永遠難忘前年九合一選舉結束後隔日的早上。因為,那天早上八點左右,他接到了蔡主席的來電。
「你那個……準備得如何了?」「你知道現在門外有多少人等著,要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改革嗎?」「我們不是選完就算了……」一大清早,蔡英文丟出了連珠炮的問題。
經蔡老闆這麼一個醍醐灌頂,幕僚立馬從半夢半醒切換成作戰狀態。幕僚半開玩笑說,「我那時覺得自己好像連道德都快失守了,外面這麼多人在等我們改革,而我還在這裡蹉跎……」。
蔡老闆這招幕僚口中的「羞恥心管理法」,讓黨內多有「勿恃『英』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自覺性或警覺心,上從秘書長吳釗燮、總幹事蘇嘉全,不少人都有「一路被問到掛」的震撼經驗。
另一位幕僚即回憶,前年蔡回任黨主席,他也才剛上任新職沒多久,要處理的事情千頭萬緒。一次會議,蔡老闆突然「隨堂考」,詢問某件上次她交代過的事情,處理得怎麼樣了,這位主管因為準備不足,答得零零落落,被「砲決」一番不說,旁人跳出來緩頰也無效。蔡還丟出一句:「你不要以為我不敢把你換掉!」
很不民進黨 談改革卻怕落入藍綠對決死穴
類似「晴天霹靂」般劇情的英派管理案例,在黨內流傳多了、久了,根據物競天擇的法則,「蓋頭鰻」〈指搞不清楚狀況之人〉也懂得皮得繃緊。即使到了開票前一天,智庫政策部門還在開會,討論總預算等相關議題。選後的第一個中常會,政策研究部門即提出「國會改革小組進度報告」。蔡英文本人也私下召集幾位智庫政策大咖們開會,聽取各項政見的後續落實方案,務求選舉與治國盡可能做到無縫接軌。
有人說,蔡英文的緊迫盯人、巨細靡遺、謹慎龜毛,治一治民進黨這種草莽政黨「嘟嘟好」。放到治國上,台灣這種對立嚴重的社會,未必需要什麼聰明的方案,而是需要有耐心去溝通妥協、顧及到每個人面子的領導者,蔡英文講話不傷人、被稱模糊卻預留溝通餘地,或許正是台灣現階段所需。
事實上,這位民進黨籍的新總統,在若干價值思維以及政治判斷上,有時候其實也「很不民進黨」。
外界應該猶記得去年下半年發生的反課綱微調事件,當時因為學生死諫,引發抗議群眾要求立法院召開臨時會,當時人在南部的蔡英文取消行程,趕回台北。隔天一早,包括邱義仁在內的一級幹部一字排開,和蔡開會商議因應之道。在場幹部幾乎一面倒主張蔡應該親自出面,呼應外界召開臨時會的訴求。
那場會議開了三個多鐘頭,據轉述,蔡英文幾乎都在發飆,她一方面質疑召開臨時會的黨內決議過程,一方面認為反課綱議題會激發藍綠對決,不宜把事件繼續擴大。蔡邊說還邊生氣地用手背頻敲桌面,眾人你看我、我看你,沒人說服得了她,最後蔡仍然決定不親自出面,而是由秘書長吳釗燮上陣代打。
見微知著,蔡英文的首席文膽姚人多曾經形容,「本質上她是一個保守的人,她不喜歡社會衝突,更厭惡統獨對決。而且,在她心中,一直對政治有一個非常理想的想像——政治應該是要坐下來談,而不是在街頭衝突中被決定。」
政治是否能如蔡英文所期待,純然是「專業對專業」的事情,這點除了挑戰國人的想像力,更考驗她的政治能力。
走務實路線 悶經濟時代的悶領導?
比方說,蔡英文在選戰中頻頻向軍公教喊話,民進黨年金改革是針對制度,而不是針對個別族群,「你們不是改革的對象,是我們改革的夥伴」。蔡英文究竟要如何改革年金制度,卻不「動」到外界普遍認定最需要被改革的族群?就教人相當好奇。
有綠營人士即預告,台灣歷經兩位魅力型的領導人〈扁、馬〉,蔡英文不走前人路線,意味台灣即將進入務實政治的時代。當過去「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激情、狂熱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悶經濟以及即將開始進入改革調整期的悶政治,悶上加悶,蔡英文的挑戰不可謂不艱鉅。
面對綠營再度拿下執政權,有人則看得比較豁達,一位黨內人士就引「貞觀之治」為例,認為大亂之後是大治的開始。
這位人士引中醫為例,中醫強調虛不受補,而是要慢慢調理,「台灣就像大病之人,不適合大刀闊斧,會把台灣搞死」。他認為,在歷經馬英九執政後,蔡英文只要能改正前朝的錯誤決策,重新恢復政府機器的正常運作,這是新總統首要的任務,外界不妨拭目以待。
(更多文章請見1508期《新新聞》,或參考《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