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4週年,全台已有4.3萬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並註記健保卡。(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近年來,民眾對於生死議題討論逐漸開放,除了社會風氣改變外,國人在疫情期間面臨親人離別,對生死觀念也有別於過去的想法。國內《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主法)自2019年首次通過,為亞洲第一部以病人意願為中心價值的法案,然而上路1年就碰到新冠疫情衝擊,導致簽署狀況未如預期。如今該法上路滿4年,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已累計4.3萬人完成預立醫療等健保卡註記,較往年增加。
病主法保障成年且心智健全者可透過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來保障自己在面臨五種重大疾病臨床條件:(1)末期病人、(2)不可逆轉之昏迷、(3)永久植物人、(4)極重度失智、(5)其他疾病痛苦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之醫療解決方法之疾病 (如泡泡龍症、漸凍人等)。
衛福部醫事司表示,我國自2019年1月6日施行病主法迄今剛好4年,全國有234家預立醫療諮商機構,預立人數從2019年剛推動的1萬1272人,逐年成長至2022年1萬1327人,截至2023年1月6日,累計4萬3718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並註記於健保卡。在未來,衛福部也鼓勵醫療機構透過通訊方式提供諮商服務,讓民眾與家人在不同地點共同諮商,降低民眾因諮商所需付出的時間及交通成本門檻,而且提高諮商可近性;另外,在諮商的同時也可諮詢「器官捐贈」及「安寧療護」議題,為自己選擇最適合的照護方式,也讓更多國人瞭解病主法的中心價值。
石崇良表示,病主法的簽屬在病人生病末期扮演很重要的關鍵,可依自我意願來決定是否要飲食、插管、急救,也可決定是否要器官捐贈、遺留大愛。近年民眾在疫情之下更深刻的體會到親人的離別,對於生死觀念也有別於過去避談的心態,而國內通訊診療模式因為疫情而蓬勃發展並成熟,期盼在諮商同時帶動器捐與安寧療護的議題,截至今年2022年已有4.3萬人完成預立醫療的健保卡註記,預期在2023年能夠累計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