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福島等日本東北五縣市食品,我國在去年2月有條件開放進口。(圖/資料照)
2011年日本311強震引發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遭襲擊沖毀,發生了遺憾的核災事件,事後世界各國紛紛暫停進口福島等五縣食品。時隔多年後,有的國家全面解封,有的維持部分管制政策,我國則在2022年2月宣布解禁,採取品項管制方式開放輸入。但開放至今,福島縣進到台灣的產品量少之又少,普遍民眾仍抱持著「質疑」。究竟福島食物安不安全、到底能不能吃呢?《三立新聞網》專訪到研究該議題的專家們解答。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提供的資料顯示,自2022年2月21日起至2022年11月30日止,也就是台灣政府開放「有條件」輸入福島食品這9個月以來,共計從日本福島輸入食品總計115批(總淨重31,449公斤),品項包括糖果、巧克力、飲料、麵製品(拉麵)、調製蔬果(果醬)、調味醬、餅乾及食品添加物(香料)等。食藥署表示,這期間並沒有發生過日本輸入食品輻射超標案件,但偶爾有微量檢出,雖然沒超標,但依據立法院決議,會請輸入業者退運或銷毀。
▲目前福島食品進口到台灣的量和種類仍很有限,甚至非常不容易。(示意圖/記者羅正輝攝)
9個月進口逾3萬公斤到底是多還是少呢?前進福島進行專訪時,當地人告訴我們,其實在核災事故發生前,台灣是福島農特產品主要出口的國家,但現在輸出的數字幾乎不及當時的一成。對於這個情況,福島人坦言不意外,畢竟要讓大家覺得這些食品、東西是安全的,真的需要時間和努力。
究竟福島食物安不安全,能不能吃,以下根據專家的訪問和資料提供,包括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理事長陳駿宏、資深放射師吳志毅和新竹市醫事放射師公會理事長趙慶勇、理事郭俊良,他們提供了專業解答,讓大家更了解福島食物與輻射議題:
▲福島議題專家資深放射師吳志毅與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理事長陳駿宏,他們表示,相較他國的規範,台灣所規定的現值其實是非常嚴格的。(圖/記者張雅筑攝)
【輻射到底會不會致癌呢】
輻射其實是一種能量傳遞的方式,依照其性質可以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
游離輻射:能量較高,指直接或間接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之電磁輻射或粒子輻射。
非游離輻射:能量較低,無法產生游離作用的輻射,如微波、手機電磁波。
至於常聽見的名詞「放射性」,是指核種自發衰變時釋出游離輻射的現象;「放射性物質」的話,是指可經由自發性核變化釋出游離輻射的物質。
所以普遍民眾擔心、害怕的是屬於「游離輻射」的輻射,因為它可以穿過人體,造成DNA單股或雙股斷裂,進而導致細胞死亡,若無法正確修復就可能演變成癌細胞。
普遍常用、常見的輻射度量單位稱之為「西弗(Sv)」,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ERP 103號報告指出,接受每100毫西弗的輻射將會產生0.5%的癌症風險,但輻射造成的癌症與人體自然發生或因其他化學致癌物,像是吸菸、飲酒及飲食等,所引起的癌症可能無法清楚分辨。就廣島長崎當初倖存者和核電廠工作人員等研究顯示,「累積劑量低於100毫西弗時,無法觀察到劑量與癌症風險的線性增加關係存在,並不會造成臨床上的功能損害。」
簡單來說,西弗「西弗(Sv)」是用來表示人類所受輻射曝露的量,評估一個人因輻射增加而增加整體罹癌的風險。
【台灣對福島產品進口規範】
我國現行的制度是,由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五縣開放進口的品項,都需附產地證明與輻射檢驗證明,並在邊境進行輻射檢驗,採「逐批檢驗」,符合規定才能放行。而台灣的輻射檢驗標準,「碘131」在乳品及嬰兒食品的標準為55貝克/公斤,其他食品為100貝克/公斤;銫134與銫137總和在一般食品100貝克/公斤,乳品及嬰兒食品為50貝克/公斤;飲料及包裝水為10貝克/公斤。
相較他國的規範,台灣所規定的現值其實是非常嚴格的。
【任何食物不可能放射性物質「零」?】
雖然日本輸入食品至今都沒出現過輻射超標案件,僅發生微量檢出,但這些產品最後仍請輸入業者退運或銷毀。不瞭解的民眾可能會覺得,檢出「有」就是不安全,但事實並非如此!
專家們解釋道,因為自然背景輻射的存在,所以我們生活的環境、吃的食物等,不可能輻射值檢驗出來是完全沒有或零的。而背景輻射的來源分別有「人為排放」和「自然存在」,所謂的人為,就是人類行為產生的輻射,包括儀器(X光機、電腦斷層(CT)、核子醫學設備、腫瘤治療機)、核能電廠運轉或核武試爆等;至於自然存在就是「環境中天然存在的輻射」,包括太空的宇宙射線、來自地表所含的天然放射性核種(鉀40、鈾238、釷232及它們一系列的子核種)、食物中的鉀40及空氣中的氡222和它的子核種等。
目前全球的平均背景劑量為每年每人2.4毫西弗(mSv),但每個地區的背景自然輻射值、強度都不同,台灣的話,每年平均為1~2毫西弗(mSv),主要是來自宇宙射線和環境天然放射性核素。
【哪些放射性元素對人體最有害?】
▼▲資深放射師吳志毅建議,目前「鍶(Sr)」並未列入我國的檢測項目,但容易代替鈣沉積在骨骼中,進而增加罹癌症風險,建議未來可以增加該項目的檢測。不過他也語重心長強調,福島食品議題應用科學數據、角度思維去探討,否則就失去意義。(圖/攝影邱榮吉、資料照)
專家們表示,環境出現的人造放射性物種主要來源為「原子彈試爆」或「核電廠事故」造成核分裂產物釋放,而這當中最該注意的就是「銫(Cs)137」和「鍶(Sr)90」,因為它們的半衰期分別為30.17和29.1年,這表示著,每過約30年其量才會減少一半,加上這兩種同位素分裂產額都較高,導至環境數年至數百年間的汙染,其餘大部分分裂產物因其半化期短可能數年內耗盡,或者含量太低。
最重要的是,這兩種放射性分裂核種都容易進入生物體內,其化學性質分別與鉀和鈣相似,易被人體吸收,「銫(Cs)」容易代替鉀被積存於肌肉及內臟中,「鍶(Sr)」則容易代替鈣沉積在骨骼中,進而增加罹癌症風險。
目前「鍶(Sr)」並未列入我國的檢測項目,但其實它常見在牛奶中,衰變後的子核種(它蛻變成的放射性物質)是釔(Y)-90會延長它貢獻輻射劑量的時間。此外,還有一種長半衰期的alpha發射體「鐳(Ra)」,它本身也是一種趨骨物,喜歡聚集在骨頭裡,常見於巴西堅果中。
專家們建議,我國在福島核災後制訂的「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中提及的碘131、銫134和銫137這三種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出加馬輻射,屬於容易檢測,透過「高純度鍺偵檢器」直接測量就可計測,而鍶90和89為貝它核種,比較難測量還需要藉由液態閃爍偵檢器來度量,分析過程繁複費時,但「鍶(Sr)」、「鐳(Ra)」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風險,因此建議未來有機會的話,可以增加該項目的檢測,並讓該議題做一個跨部會的合作。
【吃到含微量輻射的食物怎麼辦?】
專家表示,通常會假設核種在體內50年來計算,而各核種的劑量轉換因子分別為「碘131是2.2×10^(-8)西弗/貝克」;「銫134是1.9×10^(-8)西弗/貝克」;「銫137是1.3×10^(-8)西弗/貝克」。
依照台灣現行輻射檢驗標準,「碘131」在乳品及嬰兒食品的標準為55貝克/公斤來計算:55×2.2×10^(-8)=1.21*10^(-6)西弗/公斤
以人體累積100毫西弗輻射劑量後100人中可能增0.5人罹癌來看,要喝到82,644公斤的奶粉量才可能達到100毫西弗;若改以一年不能超過1毫西弗來計算,至少也得喝到826公斤的奶份量。這樣的量,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以銫134與銫137總和在飲料及包裝水為10貝克/公斤來計算:〔10×1.3×10^(-8)〕+〔10×1.9×10^(-8)〕=0.32微西弗
至少要喝到312,500公斤的水才可能達100毫西弗,若改以法規規定一般人一年不能超過1毫西弗來算,至少也得喝3,125公斤,這也是不可能達到的。
不僅如此,人體細胞在受傷後,都會有自我修復的功能。若再以依照年度限值、危險度和生理代謝率去推算的話,每年一個攝入體內的限值,香蕉的放射性物質根本不用設限是因為其中的碳-14可忽略,人體鉀離子本來就有平衡機制,香蕉裡面已經夠少的鉀-40根本沒有機會留在你體內一年。
因此專家們語重心長表示,台灣現行法規規定較大部分國家嚴格許多,藉由只要所有的食物在各個關口的檢驗是否確實,使各項產品上架時都符合法定標準,其實風險是極低的,「若不慎吃到有微量超標的輻射食物,距離真正會危害人體健康的劑量仍然有距離,不需要過度擔憂;反之,古人說病從口入,像現代人容易暴飲暴食、精緻食物或高油高鹽等飲食習慣,更容易吃出一堆病來。」
【福島輻射現況】
▲目前福島僅剩部分地區屬於困難歸還區域,仍無法住人,其他大部分的地區漸漸已解除避難指示。(圖/記者羅正輝攝)
福島縣內的輻射狀況,其實可透過網站查詢到,自2011年到2022年,明顯數值下降許多。根據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顯示,福島附近環境監測輻射劑量數值最高約為不到4微西弗/小時,雖然比全球地表輻射劑量率高100倍,但不代表那裡完全不能生活或旅遊,因為日本政府根據輻射殘留的劑量,將災區分為綠、橙、紅三區。綠色區域就是「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整年累積劑量20毫西弗以下,居民可短暫返家、商家可重新營業;橙區就是「居住限制區」,整年累積劑量20毫西弗以上,需避免不必要、不緊急的進入,除非特例否則禁止過夜;紅區就是「困難歸還區域」,整年累積劑量超過50毫西弗,要求徹底疏散避難,但考量到居民的需求,可開放臨時進入。
專家們表示,目前國際間普遍相信曝露在游離輻射下,接受的劑量在100毫西弗內是安全的,所以到福島已開放觀光旅遊的地方,對健康風險是不會造成嚴重影響。
但以居住來說或是其他生活考量,日本福島當地公眾年曝露限值上調為20毫西弗(mSv),而國際間職業年曝露限值為單一年不可超過50毫西弗且連續五年不超過100毫西弗(亦即每年不超過20毫西弗為宜),以同樣發生過核災的地方來看,車諾比核災當年,烏克蘭政府上調公眾年曝露限值為5毫西弗,目前並未見到居民的健康危害,不過專家們強調,「仍應該合理抑低,且超過250毫西弗以上,健康風險倍增。」
✎福島食品專家解說內容下載(由資深放射師、核子醫學專家吳志毅授權三立新聞網讀者下載,請勿用作商業或非法用途):https://reurl.cc/6N5MlM
★【重生‧福島福到】專題完整閱讀請點選網址:https://reurl.cc/a1VD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