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得了糖尿病沒症狀沒事? 醫曝藏鏡人大魔王恐怖蝴蝶效應

評論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糖尿病是一種潛伏性很強的疾病,很多人會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忽略它的存在。事實上,糖尿病對身體所造成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致命後果。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時進行檢查,不要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才去關注和治療。另外,飲食和運動的調整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再次提醒大家,糖尿病一定要重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糖尿病是一種潛伏性很強的疾病,很多人會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忽略它的存在。事實上,糖尿病對身體所造成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致命後果。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時進行檢查,不要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才去關注和治療。另外,飲食和運動的調整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再次提醒大家,糖尿病一定要重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問答

Q1.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A. 飢餓感、體重增加、口渴、多尿 正確答案:口渴、多尿 Q2. 糖尿病會對身體的哪些器官造成傷害? A. 心臟血管、腎臟、神經以及全身其他器官 正確答案:心臟血管、腎臟、神經以及全身其他器官 Q3. 糖尿病的患者應該怎麼樣對待這個疾病? A. 放著不理會就可以,不需要治療 B. 控制病情,預防加重,避免出現蝴蝶效應 C. 等到出現嚴重症狀再去治療 正確答案:控制病情,預防加重,避免出現蝴蝶效應

Q1.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A. 飢餓感、體重增加、口渴、多尿 正確答案:口渴、多尿 Q2. 糖尿病會對身體的哪些器官造成傷害? A. 心臟血管、腎臟、神經以及全身其他器官 正確答案:心臟血管、腎臟、神經以及全身其他器官 Q3. 糖尿病的患者應該怎麼樣對待這個疾病? A. 放著不理會就可以,不需要治療 B. 控制病情,預防加重,避免出現蝴蝶效應 C. 等到出現嚴重症狀再去治療 正確答案:控制病情,預防加重,避免出現蝴蝶效應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不理糖尿病會有更恐怖的蝴蝶效應(圖/翻攝自pixabay)

▲醫師表示,不理糖尿病會有更恐怖的蝴蝶效應(圖/翻攝自pixabay)

健檢確診得了糖尿病,一點不舒服也沒有,就真的沒事嗎?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如臻表示,糖尿病有如藏鏡人,剛開始出現時都是無聲無息,但嚴重時,身體會感到飢餓而吃更多、口渴、多尿、體重卻不斷消瘦。過高的血糖,會造成心臟血管、腎臟、神經以及全身其他器官的傷害,長久不治療,反而更容易罹患心肌梗塞、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傷口不容易癒合、抵抗力變差等更恐怖的蝴蝶效應。

北市聯合醫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如臻表示,很多剛得到糖尿病的患者會問「醫生說我得了糖尿病要好好治療,但是我根本一點不舒服都沒有,最近還常常和朋友出去玩,得了糖尿病會怎麼樣嗎?」其實糖尿病就像藏鏡人一樣,若一開始好好認識他,其實沒那個可怕,即使患病也可以好好控制、更可以很簡單有效地預防。但放著不管可能會出事。

吳如臻表示,在一百多年前,沒有胰島素及相關藥物,糖尿病可說是不治之症;胰島素是血糖進入細胞的通行證,最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的功能無法發揮,糖分無法進入細胞,最後細胞挨餓,血糖卻過高的狀態,嚴重時,身體會感到飢餓而吃更多、口渴、多尿、體重卻不斷消瘦。

過高的血糖,會造成心臟血管、腎臟、神經以及全身其他器官的傷害,長久不治療,更容易罹患心肌梗塞、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傷口不容易癒合、抵抗力變差等等。小小的糖尿病所造成的蝴蝶效應,即使在醫療進步的現代,仍然是不容忽略的健康隱憂。

吳如臻說,除了先天因素之外,糖尿病同時也是後天造成的疾病,體重過重、過多含糖飲料會增加身體的負擔,都會讓糖尿病提早找上門。糖尿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等到就醫的時候,常常已經患病多年,全身的併發症也已經造成。在台灣,成年人每10人就有一人有糖尿病,腎臟衰竭需要長期洗腎的人當中,有一半是糖尿病腎病變造成。

要預防糖尿病,吳如臻建議民眾可從飲食、運動,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著手,飲食包括每日規律用餐,選擇均衡的食物;運動可以每周三到五次、每次30分鐘,可選擇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或是任何形式的運動,有動一定比不動好,並避免運動後過度飲食,選擇能夠長久維持的飲食及運動方法。

吳如臻提醒,糖尿病出現時往往無聲無息,患病之後可以好好控制卻少見痊癒,如果已經罹患糖尿病,請立即就醫並接受相關的治療。少吃多動,也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