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獨家/手術麻醉前必看「下手過重」恐致副作用 醫破解「舒眠麻醉」話術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麻醉風暴》影集當年獲獎無數。(圖/翻攝自麻醉風暴臉書)

▲《麻醉風暴》影集當年獲獎無數。(圖/翻攝自麻醉風暴臉書)

還記得8年前的描述醫療疏失的《麻醉風暴》影集嗎?其對醫療環境的寫實程度超乎想像、獲得醫界與民眾的好評,更勇奪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等四座獎項。但您因此懂麻醉了嗎?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國人的平均壽命已來到81.3歲。但人生在世面臨生老病死,就醫與大小開刀是免不了的。麻醉專科醫師提醒,手術治療有其風險外,過程中更需要麻醉鎮靜,劑量過少恐使病人術中甦醒、疼痛,但「下手過重」其殘留藥效則恐對病人術後造成危險,帶來不可預期的副作用。雖現已有相關儀器可輔助,但有專業的麻醉專科醫師與術前評估相當重要,以便配合病人自身狀況進行精密監測且妥善的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教授,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麻醉鎮靜是一種在醫療手術或其他治療檢查中使用的技術,可使病人失去記憶及意識,減少術中的疼痛及其它不適感,讓醫療程序更加舒適安全。雖然麻醉鎮靜是非常普遍且常見的醫療技術,但仍然存在有一定的風險和副作用。

「不醒、不痛、不動」即手術中麻醉的三要素。丁乾坤說,麻醉由三大要件組成,包括睡眠、止痛與肌肉鬆弛。若給予藥物劑量太少,可能使病人在術中甦醒,影響手術的進行與安全;劑量太多則會造成術後譫妄、噁心嘔吐、低血氧等併發症。過往傳統評估病人麻醉深度方法在「臨床上較為主觀」,需仰賴醫師經驗及病人在術中的生命跡象,來給予適當劑量;近年隨著精準醫療普及,已有相關儀器輔助,讓醫師手術過程中能更精密監測患者狀況。

丁乾坤說,麻醉鎮靜可減少患者手術中疼痛及其它不適感,但仍存在一定風險和副作用。(示意圖/資料照、丁乾坤提供)

▲丁乾坤說,麻醉鎮靜可減少患者手術中疼痛及其它不適感,但仍存在一定風險和副作用。(示意圖/資料照、丁乾坤提供)

不過,麻醉的種類方式與深度為何?丁乾坤解釋,麻醉可分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鎮靜則可分為輕度、中度和深度,麻醉常見的藥物包括吸入性麻醉藥、鴉片類止痛藥,以及肌肉鬆弛劑等;麻醉方式也可分為吸入性麻醉和靜脈麻醉;麻醉期間則可分為麻醉誘導、麻醉維持以及麻醉恢復。他進一步舉例說明,近年坊間常提到的「舒眠麻醉」又稱靜脈鎮靜麻醉,雖是最新且人性化的麻醉方式,卻也是不少醫美診所包裝的話術,簡單地說就是透過靜脈給予睡眠藥物進行「深度鎮靜睡眠」,來減低病人手術麻醉過程的緊張。但應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

丁乾坤說,上述方式雖病人過程中不會有意識,但其痛覺神經並未停止活動,因此進行舒眠麻醉的同時常需要合併施打鴉片類止痛藥或是局部麻醉藥,藉此來減低疼痛感,使病人在手術中達到睡眠及止痛的效果。至於施打的劑量,則會依個人體質來做調整,若施打的劑量不足,病人可能會有在手術中醒來的情況;不過,此也具避免插管所造成的不適、術後清醒時間較短、疲累感較低等優勢。

他指出,在病人的「麻醉安全」上須注意四件事:包括什麼人來接受麻醉、什麼人來給予麻醉、麻醉設備問題與藥物類型。前者為病人本身身體狀況,以美國麻醉醫學會的分級來說,病人的麻醉風險從低至高可分為一到五級,第一級風險為最輕微,本身有冠狀動脈問題、心臟病者等風險自然就升高;其次,給予病人麻醉的人是否是合格人員,如具麻醉專科醫師身份者才有能力來給予深度鎮靜及麻醉、他們能隨時視病人手術過程給予劑量調整。

設備部分,則需有血氧血壓心跳心電圖等設備隨時監測病人狀況;藥物問題,則須留意病人是否有過敏情況而給予不同藥物、其副作用與併發症也不同,如呼吸衰竭、低血壓、心臟麻痺、肺炎、意識喪失、嗜睡和噁心等,鴉片類止痛藥雖具有緩解疼痛的效果,但在恢復過程中則常見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故手術時的麻醉需「對症下藥、因人制宜」。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