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若媺、傅家慶/採訪報導
在北非最普遍的國民主食,要算是這種古斯米,這不是真正的米,而是混著麵粉的麥粉,當地原住民最常用原始的土灶,將古斯米蒸熟膨脹增加飽足感,再澆上湯汁做成燴飯,具有濃濃的沙漠風情。
▲北非的國民主食,要算是這種古斯米。
摩洛哥大城馬拉喀什,古城中心點德吉瑪廣場,白天平凡無奇,因為它還沒醒,到了晚上才是它的天下,不愧被稱作「不眠廣場」。晚上就像是台灣的夜市,到處冒著薰煙、漂著香味,以為來到異國美食天堂,但細看又發現能吃的就那幾樣。
▲摩洛哥大城馬拉喀什的德吉瑪廣場被稱作「不眠廣場」。
現榨果汁是最普遍的攤位,新鮮柳丁、葡萄柚和紅石榴,500CC真不加水,驚艷的是要台幣多少錢。三立記者傅家慶:「不到20塊台幣,但是濃郁純正。」
▲現榨果汁是最普遍的攤位。
但果汁是這最「平常」的食物,把一堆維他命C喝下肚後,我們得鼓起勇氣補充「蛋白質」。台灣遊客IAN WANG:「就是會不敢咬那一塊身體,你知道嗎?」蝸牛肉裡有很多粘液分泌腺,是一種粘蛋白質,成份是碳水化合物,以上才是「真心話」。
▲小吃蝸牛湯挑戰膽量。
摩洛哥民眾:「這讓你發熱、發熱,是的是的,讓你渾身發燙,很好吃的。」摩洛哥蝸牛湯用大鍋熬煮,湯底加辛香料,濃郁草藥味,我們敬而遠之的道地小吃,這位「歐爸」倒是讚不絕口。摩洛哥民眾:「啊啊...很好吃的。在這碗湯裡有放辛香料,辛香料在天氣冷時很好,你不會覺得冷。」
▲摩洛哥蝸牛湯用大鍋熬煮,乍看下有點像「燒酒螺」。
想吃摩洛哥美食盡在馬拉喀什,但當人潮褪去,夜晚的馬拉喀什卻盡是馬車拉客人剩下的「屎」,地上滿是觀光馬車的馬施的肥,在這座古城吃得到各種味道,就是吃不到原汁原味。
▲在這座古城吃不到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只在真正傳統民家,攪拌著白裡透黃的小米,這才是摩洛哥更傳統主食,COUSCOUS、古斯米。古斯米不是米,而是混合著麵粉的粗麥粉。
▲原汁原味只在真正傳統民家。
攪拌到兩種主食都變成黃色,再透過蒸煮讓麥粉變粗。仔細看這灶是用土就地砌成,挖個洞、放柴火就能直接燒,在撒哈拉沙漠幾乎家家都用,這樣才有家的味道,柴燒的米飯香撲鼻而來。
▲灶用土就地砌成,挖個洞、放柴火就能直接燒。
半小時後舀上菜湯,古斯米最常見烹飪方式,就是做成蓋澆的「燴飯」,佐蘿蔔、青菜、各種在地食材。導遊蔡適任:「他們煮的味道非常游牧民族,有貝都因的味道,那你去別的地方也吃得到古斯古斯米,可是就是不太一樣。」
▲古斯米最常見烹飪方式,是做成蓋澆的「燴飯」。
沙漠遊牧民族,貝都因的味道,味道清淡、清湯掛「飯」,不重口味不華麗取寵,飄浪沙漠、有什麼就吃什麼。豐盛這餐冒著煙,透著被蒸膨、增加飽足感的「米」,這是非洲最普遍的主食,在其他國家被當作「名模餐」,在非洲這是飢荒賑災的「救難餐」。(整理:實習編輯鄺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