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亭儀、姚仁祥/採訪報導
談到比利時特產,大家可能會先想到巧克力,但事實上比利時最受歡迎的名產,還有一樣「薯條」!在比利時光是薯條攤就有500多家,家家大排長龍,但比利時的薯條不是像台灣又瘦又長,而是長寬至少一公分起跳,跟手指差不多粗,但除了尺寸嚴格規範,口感基本標準「外酥內軟」,外觀更得炸出金黃色澤。
而薯條不只是各國觀光客必吃特產,更是比利時人的驕傲,他們愛薯條愛到天天吃,把它應用在各式餐點中,堅持他們就是薯條的發明國!為了跟法國爭搶當薯條的發源地,還曾申請把薯條列入比利時世界文化遺產,因為薯條對他們來說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文化象徵。
而這回我們前往採訪布魯塞爾最有名的薯條店,就連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慕名前往,不只跟店員合照,店家還做了雙關語廣告,說要吃就要像「她」當第一。
比利時最常見的風景是什麼?說是「薯條」絕對沒人反對!薯條店民眾大吃薯條、舔手指。
觀光客:「薯條在比利時非常有名,這很不賴,我們的國家沒有像這樣薯條有這麼多樣化的搭配。」
觀光客入境隨俗加入這場「全民運動」,搭配又香又濃蛋黃醬,大口吃著比利時特有的大尺寸薯條。
比利時薯條的起源眾說紛云,有人說是從法國皇宮傳出來的貴族食物,也有人說是一次因為河水結冰,因應而生的替代食品,不過現在薯條對他們說來說,就是國家特產。在比利時人心中,薯條已經超越一道菜、一份主食,它的地位「與眾不同」!
比利時民眾:「這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吃薯條,你可以看到我們中午吃、晚餐吃,每週家人會一起吃薯條,還有不同的醬料。在比利時我們吃很多薯條,在比利時有不同語言區,法語和荷語,但我們都吃一樣的薯條。」
有人說,薯條團結了意見總是分歧的法語、荷語區,比利時還曾申請要將薯條列入文化遺產,更因此惹毛了法國,雙方搶當薯條發明國。
比利時大叔:「雖然有人說是法國(發明),但就是比利時呀,這是確定的!」
法國觀光客:「比利時說他們發明的,法國也說他發明的,是誰發明沒有人知道,我覺得是比利時。」
就連法國大叔也承認薯條是比利時發明的,為何心悅誠服?看看這當地特有的「機關槍」三明治就知道。裡面結合法國麵包、肉片和薯條,只有比利時人才懂得如何讓這薯條千變萬化。
只要是開張日,每天絕對忙到半夜收攤,在這裡碰上名人也不意外。別懷疑,眼前點餐的大媽就是德國總理梅克爾,不只隨著比利時民眾一起排隊,還擺出俏皮表情跟店員玩自拍,店家更設計雙關語廣告,用德國第一位女總理比喻,「如果要來吃,像她一樣當第一」。
據說參加歐盟高峰會的梅克爾一口氣買了100多份薯條,而布魯塞爾家傳三代的薯條攤,更難得讓美味配方在鏡頭前曝光,獨家接受三立新聞專訪。
金黃色澤薯條學問大,得不怕費工,先是用125度到135度的油炸過一次,薯條起鍋「休息」後,接著換進160度到180度油鍋炸第二次,才能造就表皮酥脆,內餡像洋芋泥般外酥內軟的口感。
薯條攤老闆:「馬鈴薯食材可能來自埃及、荷蘭、義大利好幾個國家,依季節改變,每一季都會試炸6種馬鈴薯。」
中央廚房送來的馬鈴薯條,產地跟著氣溫「換季」,含水量低、糖分低、顏色偏白是首選,用真空包裝維持新鮮、不發黑,但胖薯條到底要多寬、多長,可就是各家老闆心中的最高機密。
薯條攤老闆:「要是你不這樣子做,它會變軟軟的像毛毛蟲,不脆而且扁扁的,就跟馬鈴薯泥差不多。」
堅持數十年如一日,但要成就比利時薯條美名,醬料更不可少!單店就有20多種醬料可選,東方味的酸甜醬取名叫「中國」、粉紅色醬料則是用威士忌和蟹肉汁調出來的海鮮醬,有了它們,比利時薯條更有靈魂。
不分男女、老幼,打扮入時的貴婦也難以抗拒國民美食,從小吃高熱量薯條讓比利時人每日脂肪攝取量比其他國家來得多,即使WHO最新調查顯示,比利時人半數以上都超重,他們還是戒不掉!
抗議政府遊行要有薯條助陣,被稱為「薯條革命」;對總理不滿,丟的也是薯條!薯條成為人民共同語言,就像小攤前的裝置藝術讓比利時人一頭栽進它的魅力裡,無論生活中好的、壞的,都得有這一味。(整理:實習編輯楊惟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