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謝瀛洲醫師說,麻醉程序需有術前評估、檢查、恢復照顧看護等3部分。與患者的溝通很重要。(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人生在世難免有病痛,不免俗得上醫院檢查甚至進一步開刀治療;但隨著醫療技術演進,「麻醉」是手術與臨床檢查得以進步的基石,若沒透過麻醉免除患者的疼痛,許多重大的手術恐無法進行。雖麻醉如此重要,許多人還是對麻醉風險感到恐懼,即便是常見的健檢或腸胃內視鏡亦然,除害怕全身麻醉的風險外,也害怕麻醉帶來的副作用。
所幸,國內麻醉技術已進展到「精準麻醉」時代。麻醉科醫師表示,現已有新世代麻醉新藥,具麻醉效果快、副作用小、不影響肝腎功能等五特性,在醫師的處置下並透過麻醉新藥與新技術,讓受檢者在溝通後無痛、無懼地接受醫療處置,更凸顯建立「合格麻醉醫師、確知麻醉風險、術前溝通」的衛教認知重要性。
腸胃鏡VS無痛腸胃鏡 患者減痛楚跟恐懼、以便醫師進階檢查
麻醉醫學會監事、部立桃園醫院麻醉醫學部部主任謝瀛洲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表示,近年民眾健康意識抬頭,除了臨床檢查、企業例行的體檢外,不少民眾也會主動至醫院進行自費的健康檢查,除了常規的「傳統腸胃鏡(腸胃內視鏡,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外,也有讓患者不會感到疼痛的「無痛腸胃內視鏡」。
「無痛腸胃內視鏡」和「傳統腸胃鏡」有什麼差別?謝瀛洲解釋,腸胃內視鏡是利用前端部位為高解析度攝影機的軟管,將胃鏡從口腔進入,經由食道、胃檢查到十二指腸,其目的是發現胃炎、消化性潰瘍及食道炎等常見之腸胃疾病,也可發現早期食道癌、早期胃癌或其他沒有症狀的腫瘤,檢查時間約5至10分鐘;而大腸鏡是從肛門進入至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最終達到盲腸,可檢視大腸是否有發炎、憩室、瘜肉病變或無症狀的腫瘤,並發現早期大腸癌,檢查時間約15至20分鐘。過去這類檢查是在受檢者清醒下進行,由於會有些不舒服,難免使受檢者有莫名恐懼與不安。
▲謝瀛洲說,若病患經評估後願接受麻醉,就可進行更進階的檢查與治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隨經濟發展、民眾益發重視醫療品質,國內在20多年前也引進「無痛腸胃鏡」成為醫療自費選項;所謂的「無痛腸胃鏡」,是在檢查開始前對受檢者先進行麻醉,使其在檢查過程中無意識、不會感覺到疼痛進而順利醫療處置。謝瀛洲表示,以往病患在檢查時會因不舒服、疼痛感而不合作,使得較高難度檢查無法完成,但若病患願接受麻醉就可以進行更進階的檢查與治療。
麻醉非單槍匹馬!部桃一間檢查室近10人把關
謝瀛洲以如同部桃等級的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為例, 一間檢查室,包含檢查醫師、內視鏡技術員、連同麻醉醫師、麻醉護理師等,如果再加上後勤的清洗器械、病患接待和恢復室的護理人員,幾乎同時間就有約8至10名工作人員在服務一位接受無痛鏡檢的民眾。為的就是讓民眾接受檢查時可以更安全更舒適地度過這段過程。
除了有完整團隊對於麻醉風險,謝瀛洲也解釋:理想上的麻醉程序需要有「術前評估、檢查中的協助進行、與檢查後在恢復室的照顧看護」三個部分,透過層層的把關,可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況進而減少麻醉過程的風險。
▲謝瀛洲表示,健檢麻醉時非麻醉專科醫師單槍匹馬,以部桃來說,一間檢查室近10人把關。(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麻醉已有新藥!長者等六大高危險群仍可計劃評估
而在麻醉的「高危險群」上,他說臨床上包含65歲以上年長者、心臟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孕婦、體重過重者等族群得慎重評估;不過,隨麻醉藥物、技術、儀器的進步,只要病人清楚自身的風險等級,並透過麻醉醫師的縝密把關,一樣能為高風險族群訂定合適且安全的麻醉計畫。現代精準麻醉的概念就是個人化、恢復快、降低不必要的副作用,要做到精準麻醉,在「麻醉專科醫師執行、麻醉深度監測、鎮靜麻醉藥物、專一性速效解藥、新世代鎮靜藥物等環節缺一不可」謝瀛洲說。
謝瀛洲說,全球麻醉藥物領域雖已近20年沒有新藥上市,但台灣在去年底引進新世代麻醉新藥針劑,其具有麻醉效果快、副作用小、不影響肝腎功能及不蓄積體內等藥物特性外,且有專一性速效解藥,降低病患麻醉效果若過量時醒不過來的風險;同時其藥物殘留風險低,可減少病人術後觀察時間,以便提早出院返家。不過民眾接受麻醉前仍應先諮詢,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與劑量,來確保麻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