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全台有一半房屋屋齡已超過30年,此次震災,專家指出,或許是重燃重建速度的好時機。(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花蓮403強震造成10餘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更有多棟房屋倒塌或受損,這一次你的房子扛住了嗎?根據內政部資料,全台逾30年老屋約483.3萬戶、占比全台總戶數52.6%,等於每2戶有1戶。元宏不動產加值服務平台總監陳傑鳴表示,「近年全台都更、危老速度已明顯放緩,此次震災,或許就是重新點燃重建速度的好時機。」
2018年後中央修正《都更條例》,推出都更之外的選擇「危老」重建,「都更+危老」數量當年度數量分別為77件、72件。
由於危老特性「不限坪數只要100%同意就可重建」,2020~2022年全國危老數量每年暴增至7、8百件,不過,到了2023年,又滑落到391件;都更案部分,在台北市、新北市府力推下,2019年暴衝至103件,不過,其他年度皆未破百,甚至2023年回到43件低潮。
陳傑鳴表示,都更範圍大,且需要取得土地持有占比3/4以上同意,所以長年都不容易成功,只需要地主100%同意且不限坪數的危老重建也因應而生,然而,隨著容積獎勵落日,加上容易成案的房屋陸續申請成功後,數量也明顯下滑,顯然目前已面臨卡關的階段。
他舉例,近日台北市討論最熱門的「南機場整宅」,劃分單元一~七,當年在柯文哲風聲鶴唳下,104年市府進駐並設立工作站,除了解答民眾疑惑,更關鍵的就是為了加速都更整合。
然而,9年過去了,一棟都未拆,921大地震至今,紅單轉黃單、黃單再轉紅單、紅單再轉黃單,不斷循環,如今單元一、二核准成立更新會,單元三則才要收集意願書,從此事可發現,即使政府想要推動都更或危老重建,仍需民眾願意或有能力配合。
更多新聞:三步驟快速確認居家安全!規模7.2強震 戴雲發:台灣人無法逃避宿命
陳傑鳴進一步指出,房屋危險老舊,卻都更卡關,屋主不同意,通常有三大因素,一、重建後房屋縮水,二、有部分貪婪的屋主,三、部分屋主「想原地離世」。
他建議,要解決以上三個問題,政府可先從檢討自己開始如下:
一、重建後房屋大幅縮水
如果是紅黃單建物,邏輯上地方政府應可以「防災型都更」或其他類似名稱進行重建,但依照現行法規,權利變換方式,屋主往往換回的坪數都會大幅縮水,大幅降低參與意願,相關法規應當修法,又或者,政府理應設立相關部門,由政府擔任起造人,將原本建商會獲得的利潤,部分回歸到地主身上。
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有理,不過,政府往往會以「人力不足」或「不能與民爭利」為由拒絕,至於理由是否成立,端看民眾是否接受。
二、有部分貪婪的屋主
貪婪屋主通常會認為越往後簽名,就能獲得越多利益,事實上,縣市府擁有各種權利可解決問題,就看縣市長敢不敢。
舉例來說,如果是因違建希望換回更多錢或坪數,就應該直接拆除違建部分,再繼續談都更,畢竟本就違規,又如何有談分回的權利?又或者屋主根本是投資客,是房東非住戶,希望獲得更多利益,應查核租屋過程是否合法?若違規,乾脆直接排除在同意戶之外,不計入比例計算。
三、部分屋主想原地離世
這部分其實才是真正難以用公權力執行的,畢竟台灣人重感情,有的長者,不希望與已逝另一半的回憶消失,也有的有著「不願客死他處」的想法。
基本上,先排除上述第一、二項後,第三類的民眾,政府應派遣專員,一一溝通,至於「不願客死他處」,政府就應自我檢討,為何一個都更案審核動輒數年這麼久?是法規的問題?還是政府為了避責,自己設下重重法規,作繭自縛?然後再以此為藉口?
最後,陳傑鳴表示,此次花蓮震災,政府應趁機痛定思痛,如果法源有問題,中央就應該立刻動身修法,如果是地方執行力有問題,縣市長就應當一肩扛起,眾多問題一屆拖過一屆,問題並不會拖到自己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