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不只吃紅肉!3件事養出大腸癌 醫嘆:大發炎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腸道微生態不健康,可能破壞身體平衡,導致大腸直腸癌症的發生。(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腸道微生態不健康,可能破壞身體平衡,導致大腸直腸癌症的發生。(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佳,大腸癌容易找上身。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不少研究發現,高益生菌比例的腸道微生態,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避免大腸癌發生,不過現代人飲食營養攝取不足、偏食或偏愛炸物、垃圾食物等,容易造成腸道微生態失衡,若想增加腸道益生菌,飲食上少吃紅肉、多攝取膳食纖維及植化素。

鄭泓志在臉書粉專提到,腸道微生態並非一成不變,隨著飲食、壓力、生活習慣等改變,當腸道微生態失衡時,健康狀況亮紅燈,甚至導致大腸癌發生,稱為「腸道微生態失調」,許多研究發現,高益生菌比例的腸道微生態,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避免大腸癌發生。

鄭泓志指出,飲食上營養攝取不足,或喜歡吃炸物和垃圾食物,可能使益生菌叢數量減少,腸道內發炎物質濃度攀升,增加大腸癌發生機率,另外,致病菌、壞菌擴張,會促使抗癌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癌症發生,不僅如此,現代人的腸道微生態因偏食、營養素攝取變得單一,益菌得不到養分而減少,致癌型細菌數占比變多,使腸道慢性發炎,刺激大腸黏膜細胞不正常變化、失控增生,導致大腸瘜肉、腺瘤,更嚴重變癌症。

鄭泓志提醒,若想養好腸道菌叢,平時少吃「紅肉」,例如牛肉、羊肉、豬肉,其中的血紅素鐵會增加黏蛋白降解細菌,使腸道屏障功能受損、促發腸道上皮發炎和過度增生,導致大腸癌。

除了少吃紅肉,還要多攝取膳食纖維及植化素,鄭泓志解釋,膳食纖維提供腸道菌營養來源,代謝出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能促進調節性T細胞的分化、活化巨噬細胞,減少發炎反應,並調節癌細胞凋亡。植化素則從蔬果攝取,例如多酚類、類黃酮素、蒜蔥素、茄紅素等,提供抗發炎、抗自由基成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恢復腸道受損屏障,有助於降低細胞癌變增生機率。

鄭泓志醫師提醒,想增加腸道益生菌,飲食上「少吃紅肉」,多攝取膳食纖維、植化素。(圖翻攝自/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臉書)

▲鄭泓志醫師提醒,想增加腸道益生菌,飲食上「少吃紅肉」,多攝取膳食纖維、植化素。(圖翻攝自/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臉書)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