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 天冷溫差大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發生隨之升高。(圖/翻攝自pixabay)
天冷小心「沈默殺手!」近日冷氣團襲台,日夜溫差大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隨之升高。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數與「動脈硬化」有關,一個人會不會發生動脈硬化,要看累積了多少血脂肪,且抽菸、肥胖、壓力過大以及家族遺傳也都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之一,呼籲民眾從年輕就開始積極預防心血管疾病。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統計,112年死亡人數為20萬5575人,比111年减少2863人。112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進一步和111年相較,癌症及心疾病持續蟬連前2名。
中山醫大附醫心臟血管內科蘇峻弘主任表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數與「動脈硬化」有關,更被喻為沉默殺手,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人口高達8成有動脈硬化的問題,且往往都是引發嚴重疾病時才發現。
他說,動脈硬化是一種血管老化的現象,是個不可逆的過程,與多種危險因子有密切關係,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三高會造成增加血管內壁的壓力,導致血管逐漸失去彈性,其中LDL-C(壞膽固醇)若控制不佳,血管內部會因脂肪堆積成斑塊,使血管壁變厚、變窄,導致血流變小甚至發生阻塞,進而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致命疾病。此外,抽菸、肥胖、壓力過大以及家族遺傳也都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之一,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的風險也會逐漸升高,因此50歲後更需特別留意。
動脈硬化會因發生部位不同,有不同的症狀與疾病產生,若是硬化發生在冠狀動脈,會使血流不夠、心臟無法獲得足夠氧氣,產生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進而導致心絞痛或狹心症,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肌梗塞。若是腦動脈硬化可能會引發腦中風、腎動脈硬化會導致腎功能下降,四肢周邊動脈硬化則可能導致局部供血不足,患者會感到手腳冰冷、麻木,嚴重時甚至會因血液供應中斷引起壞死,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一個人會不會發生動脈硬化,要看你累積了多少血脂肪」,蘇峻弘分享一位國外學者提出的預防公式:LDL-C壞膽固醇濃度x年齡,當相乘後的數值大於7000,即可能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舉例來說,若壞膽固醇是200,當36歲時相乘的數值就已大於7000,即代表發生動脈硬化的風險恐提高;若能將壞膽固醇維持在70,活到100歲時相乘的數值剛好等於7000,即代表你到100歲前發生動脈硬化的機率較低。
蘇峻弘呼籲,動脈硬化及主動脈的問題多半早期症狀皆不明顯,控制三高問題、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從年輕就開始積極預防,才能降低各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可參考超預防醫學等平台,了解正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