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解決塑膠污染:創新、責任與消費文化的轉型之道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永續新聞網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全球每年生產約4億噸塑膠,並有高達5700萬噸的塑膠廢棄物進入環境,成為全球最嚴重的污染來源之一。然而,針對塑膠污染的首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在今年11月的談判中仍未能達成共識。

塑膠污染問題亟需全球合作與結構性變革,以創新技術和政策干預減少廢棄物,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塑膠污染問題亟需全球合作與結構性變革,以創新技術和政策干預減少廢棄物,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及俄羅斯等主要石油生產國,拒絕支持條約中要求全球減少塑膠生產的條款。這些國家認為,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技術(如電動汽車)的需求日益增長,塑膠的生產和消費將成為抵禦石油需求下降的經濟支柱。

隨著這場談判的失敗,塑膠污染問題的解決進一步變得複雜,國際社會亟需尋找新的方法來減少塑膠廢棄物並推動可持續發展。

塑膠的百年歷史:從現代工業之星到環境隱患

塑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當時化學家雷奧·貝克蘭德(Leo Baekeland)發明了一種名為酚醛樹脂(Bakelite)的合成塑膠。這種材料以其堅固、輕便和易於成型的特性迅速成為現代工業的明星材料,被廣泛應用於電話、收音機等日常用品的製造。

倫敦大學學院(UCL)材料與社會教授馬克·米奧多尼克(Mark Miodowonik)表示,塑膠的發明是一場工業革命,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產品製造模式。然而,隨著塑膠的大規模生產,其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

「到了1970年代,科學家已開始警告塑膠廢棄物進入垃圾掩埋場並長期存在的問題。但當時的製造商和消費者並未將其視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反而繼續享受塑膠帶來的便利與廉價,」米奧多尼克說。

塑膠污染的現狀:讓污染者付出代價

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各國政府和企業開始針對塑膠污染問題採取行動,但進展緩慢。2024年9月,美國聯邦政府成功起訴知名咖啡膠囊製造商Keurig,指控其虛假宣稱產品可回收,而實際上無法回收。最終,Keurig被處以15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800萬元)的罰款。

此外,加州政府也對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提起訴訟,指控其在塑膠產品的可回收性宣傳上存在欺詐行為。這些案件展現了政府在追究塑膠污染責任上的努力,並對塑膠生產商形成了警示效應。

深層挑戰:塑膠經濟與消費文化

米奧多尼克教授指出,塑膠污染問題的根源不僅在於企業的生產責任,更反映了全球消費文化對廉價和便利商品的需求。

「我們的消費習慣助長了塑膠污染的擴大,因為我們更關注短期的便利,而忽略了長期的環境影響。」

他認為,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需要一場結構性的變革,包括提升消費者對塑膠污染的認識、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以及加強國際合作來制定更具約束力的政策。

塑膠污染的未來:尋求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儘管國際條約談判尚未取得突破,全球已有越來越多的行動者嘗試通過創新技術和政策干預來減少塑膠污染。例如,塑膠回收技術的改進、替代材料的開發,以及消費模式的改變,正在逐漸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方向。

「我們需要讓污染者付出代價,同時引導整個社會轉向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米奧多尼克強調。

塑膠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性挑戰,唯有透過各國政府、企業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對環境的長期保護,為未來的世代創造一個更綠色、更清潔的地球。

外稿
#ESG永續新浪潮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