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不只害骨折!肌少症增「糖尿病風險」 醫示警:這年紀小心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醫師提到,肌少症不只害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下降,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日後也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圖/安法診所提供)

▲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醫師提到,肌少症不只害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下降,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日後也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圖/安法診所提供)

肌肉流失雖和年齡增長有關,但肌少症並非年長者專利,青壯年不當減重、飲食營養失衡、長期體能活動不足,都可能造成「危肌」。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醫師表示,肌肉質量退步,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也會跟著下降,進而影響精神狀態,另外肌肉和血糖有很大關聯,研究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日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

柯威旭提到,肌少症患者首當其衝的有感變化,便是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等生活能力下降,連帶降低生活品質和精神狀態;其二是跌倒、骨折,使體能活動限縮,導致更嚴重的肌肉流失,增加感染風險,罹病率上升;再來是死亡率上升,例如晚期癌症患者常伴隨體重減輕和肌少症,當肌肉量不足,化療藥物所產生的毒性也會增加,產生更多副作用,以致治療延遲及效果不佳,反而增加死亡風險。

柯威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包括使用餐具、提拿物品、打開瓶罐、行走、起身等,都會用到不同的肌群,肌肉質量若退步,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也會跟著下降,進而影響到精神狀態,例如焦慮、睡眠不佳等,再者,肌肉與血糖有很大的關聯。

研究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日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另一方面,糖尿病也可能促使肌少症產生,因胰島素阻抗,使肌肉蛋白質合成的功能下降,而且高血糖也會引起細胞慢性發炎、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導致骨骼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除了日常生活功能與糖尿病外,其他身體系統功能,例如內分泌、神經認知與免疫功能,也會受肌肉量不足影響。

柯威旭表示,隨著年紀的增長,可能因荷爾蒙變化、營養和體能活動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而流失肌肉,不想面臨「危肌」,優先重點是「不流失肌肉」。最好在肌肉質量仍在顛峰期或還未流失時,就意識到保存肌肉的重要性,儘早採取固本行動,30歲後肌肉量會逐年流失,肌肉功能也下降,養肌2大必要條件是「攝取充分蛋白質、破壞肌肉的阻力訓練」,雙管必需齊下,才能有效增肌。

更多新聞:比奇異果強!「1水果」不只護腸道 還能穩定血糖
更多新聞:溫差大易中風!前兆不只臉歪嘴斜 醫揭「救腦最佳時機」

《祝你健康》粉專上線囉!快來追蹤 馬上掌握健康資訊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