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攝影者Chris Gladis, Flickr CC License
文/鄭一東/平凡人生(換日線Crossing)
那一年,我開始在日本工作,一個典型日本上班族的生活,早上擠電車,晚上去喝酒。時序由春入夏,氣溫漸漸上升。東京的夏天約莫從梅雨季結束之後的 7 月左右開始,到 8 月底左右開始轉涼。身為一個在夏天長達半年的臺南土生土長的我而言,僅僅兩個月的夏日其實好像也並不是那麼可怕。
我一如往常去公司上班,去發郵件、寫文件、開會,然後下午需要跟前輩一起出門去拜訪客戶,我打點好東西公事包一提準備出門時,前輩問:「你的西裝外套哩?」,我內心想:「嗯?外套?為什麼要外套?外面三十幾度耶!!」
出門之後,回想起來那之前 5 月左右時公司總務部來了一封信說明夏季(6-9 月)服裝規定。信中提到公司員工夏天可以着短袖襯衫不繫領帶,拜訪客戶可以不着西裝外套。信中也提到,公司已經發函各客戶公司與相關企業告知夏天本公司員工拜訪將不着西裝外套不繫領帶。(一般在日系企業的話,男性的標準上班服就是襯衫與領帶加全套西裝;內務職務女性員工的話則相對自由)「咦?啊那時候的這封信是什麼玩意?」我當時回想著。
然後就在 35 度的高溫下,在早已沾滿汗水的皮膚上穿上西裝外套,忍住那種感受,走進客戶的大樓,會議全程一邊擦汗一邊談。我也一邊微笑聆聽一邊在內心幹譙。
在內心怒喊的經驗這也不是第一次,另一次是在日本找工作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就職活動)。在日本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大致上的基本流程就是網路註冊、參加公司說明會、資料送審、筆試、第一次面試、第二次面試、最終面試。
我報名了一家流程「稍微」複雜的公司,需要的步驟是:網路註冊、參加公司說明會、資料送審、筆試、第一次面試、前輩社員座談會、第二次面試、公司設施參觀會同時要寫小論文、最終面試,而且這家公司的薪水其實不高(苦笑)。
當時對日本社會文化背景了解淺薄的我對這些行為很懷疑、感到很訝異、甚至覺得有一部分非常地不合常理。
阿夏天每天都 35 度,一出門就開始噴汗了,虐待自己加穿黑西裝外套冒汗給客戶看,客戶就會比較爽嗎?阿不就是一份給應屆畢業生的工作嗎?也不過就那麼一點點薪水,又不是要選社長,是要花多少時間看人?勞民傷財,有那個價值嗎?
之後在電車上移動的空檔,我問了一下前輩關於總務那封夏季服裝規定的信,跟現在拿著西裝外套出門拜訪客戶之間的關係。前輩說:「在大熱天穿西裝去見客戶其實不會有什麼實質的意義,但是在傳統文化上是一種習慣,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尊敬對方的,讓對方知道你有一些身為一個社會人士的基本常識。」
在看到或遇到他國文化之時,我們很容易去注意到它跟自己習慣的文化的不同之處,很多地方我們會覺得很難理解,很多地方我們會覺得很奇怪。
當你發覺其相異甚至是難以理解之處時,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你有過怎樣的反應呢?
認為反正他們都是如此,也沒什麼好想的。或者是壓根沒去想過為什麼呢?
或者去追尋研究文化上會有不同的理由?去思考為何文化相異的他們會有那樣的行為?
人們面對相異文化往往容易產生排斥感,這樣的反應是很容易理解的。熟悉的文化往往讓人感到安心,不熟悉的文化則往往暗示著比較高的不確定性。
舉例來說我們聽到肉包,我們知道大概會是什麼味道,但是如果是沒試過的食物,我們就需要冒著風險去嘗試,畢竟那可能會是讓我們厭惡的味道(譬如說芬蘭的黑色軟糖 Salmiakki,我朋友都說吃這個軟糖就像是在啃輪胎)。
其實,面對相異文化,我們的選擇大多不脫兩個方向:忽視且忽略,或是理解與尊敬。
忽視忽略簡單很多,只要看看表面,不需要去思考差異的原因,不需要去調查背景理由,偶爾對那些不合理的想法或做法,發發牢騷抱抱怨,一樣是可以過日子。
理解與尊敬知易行難,對不熟悉的文化擁有好奇心是第一步,去尋找造成不同的可能因素或背景,去設想如果自己也被那些背景因素影響的話,自己現在的想法會不會有所改變。
用前面提到的例子來舉例:
如果在大熱天穿黑西裝去拜訪客戶,在一個高度重視對方觀感與想法的文化中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那麼這樣高度重視對方觀感的文化不是很麻煩嗎?何必這麼麻煩呢?
但是,如果我們能了解日本大和民族文化重視人際關係以和為貴,希望能盡可能為對方設想避免傷害對方情感或造成對方反感的話,你會不會對高溫夏天還要穿黑西裝拜訪客戶這種行為有些不一樣的想法或看法呢?
再者,在日本找工作固然有層層關卡走不完的繁瑣印象,但如果這樣的做法是基於日系企業原則上不裁員,且打算終生僱用(或許也能想做是公司在進行 40 年的薪資加上退休金的鉅額投資)的前提下,會想多花時間看看這個人,繁雜的程序是不是也就好像不是那麼地不合理了?
在這時代出國並不是那麼地難,想攻讀學位的有考獎學金的機會,也能靠獎學金或私人的經濟實力交換留學,甚至只要打打工存個機票錢就有機會去度假打工。但是出國永遠都只不過是一個方法與手段,目的與目標或許更為重要。
面對異文化,嘗試去尊重與理解其實也只是第一步,但也唯有踏出這一步我們才真正有機會去學習相異文化之中對我們有幫助的部分。換句話說,並不是去了日本,就要去學會在大熱天忍耐穿黑西裝,但是如果不曾嘗試思考、不曾嘗試理解這樣的文化差異,或許我們就不會有機會去思考,如何將「避免傷害他們情感」、「避免造成他人反感」的想法,帶入我們自己的文化之中。
我知道這很難(我的文章每次都最愛寫這一句),要去思考文化差異的原因很麻煩,要去理解他人文化也很花時間精力,更別說要學習異文化中好的部份。
不過,如果你剛好出國了,或者有幸或很努力有了出國的機會,不妨找個時間想想為什麼他國人對一些事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做法,不妨想想其中有什麼是可以提升自己內在文化的。
畢竟台灣的進步需要構築在每個人的自我提升上。
關聯閱讀
姊的時代,尚未降臨日本職場──從「小妹」到「一姊」的漫漫長路
光鮮亮麗的日本「OL」?其實,我在台日兩地都像「異鄉人」
向勇敢的異鄉人致敬──海外工作的挑戰:開放、高薪的職場環境背後,付出與犧牲也更多
作者簡介
鄭一東/平凡人生
土生土長台南人,人生第一個夢想是離開小島。大學畢業2006年拿獎學金去了大島日本,之後在日工作。8年間在愛上日本酒的同時,也似乎看透自己做一個日本上班族的未來,決定來去歐洲看看。2014年以存款轉赴芬蘭攻讀商學,2015年在芬蘭創業,在遊戲業界經營跨國行銷服務事業。各位讀者有機會來赫爾辛基的話歡迎聯絡!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