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史丹佛大學研究:成功者共通的關鍵特質是這個!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Pixabay

文/經理人月刊

看著有成就者的奮鬥歷程,你的心頭肯定出現過這個困惑:「一群人在相同的環境、資源下成長,為什麼有的人在各領域都表現得相對傑出、有的人失敗?」科學家也試圖為這個疑問找到解答。

近50年學術研究發現,成功者的共通特質是抗拒誘惑、先苦後樂!

史丹佛大學意志力科學課程教授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在《輕鬆駕馭意志力》中提及,心理學研究為了得知「能使人生變得正向的因子有哪些」,蒐羅了相關資料、扣除受試者的個人特質,整理出二大要素,「一是智慧、二是自制力。」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提出「有效增進人類的智慧」的方法,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們從孩童抵抗棉花糖誘惑的研究中,找到了訓練人類自制力的關鍵。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史丹佛大學任教時,3個可愛的小女兒先後出生。在女兒們出生前,他一直都做好「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是衝動、不能照顧自己、只圖眼前滿足的生物」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他的女兒們表現奇佳,「她們多少都能做到耐心等待自己想要的東西。」

女兒們怎麼會「異於常人」,懂得等待?這個問題啟發了米歇爾的研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會願意等待;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又會失控?」於是在1960年代,他在史丹佛大學內的賓恩幼稚園策畫實驗,讓幼童試著抵抗點心的誘惑,逐步設計出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延遲滿足」的行為,與人生成就的正相關

據棉花糖實驗的結果,有30%左右的兒童願意「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米歇爾進一步分析這群孩子如何等待獎勵出現:有些孩子會故意不看棉花糖、有人哼歌、有人乾脆放空。他認為這些行為的背後,暗含了這群孩子已經逐漸學會各種「自我節制」的策略,藉著讓自己分心、減輕誘惑的魅力。

這個研究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學界注意。米歇爾也坦承,一開始沒想過兒童願意等待第二顆棉花糖的行為,和將來的成就相關。直到和女兒幾次的閒聊和觀察,才決定規畫後續長達50年的追蹤測試,以找出延遲滿足和成就的相關性。

米歇爾透過問卷及訪談等調查當時受試者的家長、師長及朋友,發現當初「願意等待」的兒童,長大之後無論是在考試、健康狀況或人際關係的表現,相較於另外一群「不願等待」的孩子們,都來得更好。米歇爾推論,「懂得運用策略來延宕滿足的這群孩子,在未來能夠更清楚自己的目標、也願意為了目標多盡一份努力。」

2009年,米歇爾與華盛頓大學教授莊田佑一,再次組織了一批在認知神經科學耕耘已久的學術團隊,希望透過腦部的核磁照影技術,研究棉花糖實驗受試者的大腦機制是否真的有所不同。結果顯示,那些在學齡前「願意等待」的受試者,其主導控制程序、衝動行為的腦部前額葉皮層活動確實較為活躍;相反地,那些比較不能等待的受試者,腦中屬於比較原始、與快感及成癮有關的皮質下腦區(包括杏仁核和腹側紋狀體)在面對誘人的刺激時,較不容易抵抗。

改變誘惑在腦中的想像,對衝動行為可產生嚇阻力

這些實驗結果震撼了學界。第一,該研究徹底推翻了「自制力與天生的個性有關、是不可學習」的說法,命運並非由基因決定。我們只要懂得提高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力、抑制皮質下腦區導致的衝動行為,便可以有效提升自制力。

第二,米歇爾重新詮釋了「誘惑」對人類的定義。因為在長期研究中發現,只要「我們可以改變誘惑在心裡呈現的形象,誘惑便不再『誘惑』,」也使得拒絕變得容易,從而找回自制力。

所以,一個人會成功或失敗,箇中差別不在基因、更不會是運氣,而是在於你懂不懂得自我控制、願不願意為了更大的目標而忍耐痛苦、抵抗誘惑,從而真正達到「選你想選的、做你想做的」境界。

「人不能被棉花糖控制,反而是要試著控制棉花糖,」米歇爾提醒,過度忍耐、從不滿足自己的慾望也不對,反而是應該要釐清「我真的想吃嗎?」「我現在可以吃嗎?」等問題,讓自己靜下心來想一想,現在的選擇與決策,究竟是不是深思熟慮後所得到的結果。

走向成功或失敗,決定權其實一直都在你自己。


  原文出處:https://goo.gl/BLjnLn

#第一次工作就上手

【#直播中LIVE】台灣英雄要回來了! 東京飯店直擊 球迷迎接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