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期公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顯示,原本瀕危程度「無危」的長頸鹿變成「易危物種」。長頸鹿主要棲息地東非與南非,數量從1985年約16萬到去年統計只剩下約9萬7千多隻,數量銳減近4成。專家指出,不論全球暖化或乾旱,甚至人類的狩獵,都讓長頸鹿的處境困難。
▲長頸鹿被列為「易危物種」,示意圖。(圖/攝影者Neil Turner, Flickr CC License)
綜合外媒,長頸鹿被列為「易危物種」,即代表過去3代的長頸鹿數量減少超過3成。由於長頸鹿的主要棲地非洲長期動亂,長頸鹿淪為人類填飽肚子的食物,專家推測這是讓長頸鹿數量銳減的原因之一。另外也包括農業與礦業的變化、人口數量成長、長頸鹿棲息地遭受破壞、全球暖化與乾旱等。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長頸鹿專家警告:「長頸鹿正在無聲滅絕。」今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就通過一項決議,期望能藉由「保護區」扭轉長頸鹿銳減的局勢。(整理:實習編輯鍾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