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網路溫度計/實體十年少150億!音樂產業新發展(上)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網路溫度計

從衰退到成長,音樂產業的復甦之路

音樂產業傳統的營利模式──唱片銷售因為 P2P 以及 MP3 播放器的興起而崩毀,傳統唱片公司的影響力大幅減弱,如同現今新聞媒體業面臨的問題一般,網路去中介化以及方便大量複製的特性讓掌握生產工具的音樂/媒體公司失去了產業價值鏈中的優勢,更失去了獲取暴利的能力,實體音樂銷售金額一路從2005 年近 200 億美元的產值一路滑落到 2015 年的 50 億美元,用一句「網路服務殺死了音樂產業」來評論也不為過。

但在串流服務興起之後,特別是 2015 年起,數位音樂產值正式超越實體銷售的那刻起,經歷了十年,我們才能說被殺死的是唱片業而不是音樂產業,音樂產業沒死,而是透過網路重構了「易取得性」(Accessibility),並且大幅開展不同的市場,利潤短期雖仍不比當年的實體唱片銷售,但隨著串流服務如 Spotify、KKBOX 等服務的普遍,有效的切分出純粹的音樂聆聽以外的市場如授權與周邊銷售、演唱會與實體演出、黑膠與加值型實體唱片等,產值皆不斷提昇,也可看到音樂產業的分眾市場開始成形成。

根據 IFPI(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的報告,全球音樂市場在 2015 年規模約為 150 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 3.2%,也是 20 年來最顯著的成長,更是歷史上首次數位音樂超越實體音樂收益的一年,分別為 67 億與 58.5 億。而數位音樂營收成長中,以串流服務為主要的成長動力。

圖一

串流音樂興起帶來的一線曙光

行動上網普及人們的閱聽內容與習慣從下載轉為串流,也讓串流服務快速普及,更打破了過往許多盜版猖獗國家(我們最熟知的就是自己以及中國)收費之路,少許的費用就能聽到飽,更有近乎無限的音樂曲庫可以選擇,讓使用者紛紛放棄了下載的麻煩而轉投入隨點即聽的串流服務中。

圖二

以 Spotify 為例,每月 NT$149 就能聽到飽,前三個月甚至只要 NT$19 ,不僅音樂庫近乎無限,也能離線收聽高音質的音樂。根據 IFPI 的報告,超過六成的 16–24歲的青年人使用串流音樂服務,而為串流服務付費的人則有近兩成。串流音樂服務已成為網路時代的重要生活模式,而作為重要的網路內容服務,如同影音串流服務商 Netflix 的策略,串流服務商紛紛透過收購或自建數據分析團隊來優化使用者的視聽體驗並將使用者的數據加值再造並作為與內容業者談判的籌碼以及未來的內容市場預測。

前文提及的 Spotify 亦收購了 The Echo Nest 數據分析公司,企盼能分析使用者的數據來打造個性化的聆聽體驗與情境歌單。在串流服務打造了一個取得音樂輕而易舉的環境後,如何有效的提供聆聽體驗便成了重要的戰略目標。

圖三

在串流服務營收繼續成長的情形下,如同網路媒體與行銷,內容仍然為王,只是如何將內容與流量轉換為收益,又如何將收益平均分配給平台、創作人、周邊廠商,會是所有音樂人乃至於網路人都必須面臨的課題。

本文未完,精采全文詳見>> 實體音樂10年少150億!數位衝擊下的音樂產業發展趨勢(上)(作者:楊荏傑)

【更多精采報導,請上《DailyView官網: http://dailyview.tw 》;《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DailyView.tw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直播中LIVE】Team Taiwan 12強棒球英雄 台灣尚勇大遊行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12強台灣英雄凱旋歸國 Team Taiwan大遊行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