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學校學的東西,你們以為真的會有用嗎?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考試(Photo:flickr/*嘟嘟嘟*
Photo:flickr/*嘟嘟嘟*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文/黃創夏

前言:「台灣大學電機系讀了也未必有用!」這話,是在三十年前,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的高材生李家同,一再告誡我們的道理。對知識的好奇、理解問題的能力、蒐尋資料的方法與思考邏輯的訓練。「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顯微鏡】===

滿「城」風雨啊‧‧‧
 
「十二年國教」之「第一次免試入學」報到落幕,還有三成左右、七萬名少年仍沒有落腳的學校,直到八月,這些十五歲少年還要繼續受到煎熬。
 
這些煎熬,翻看報章報導與教育部新聞稿,就是在「城市」特別嚴重,太多的家長要孩子讀名校、太多的孩子總以為如果沒辦法進所謂的「都會名校」,他的人生已經「輸在起跑點」,徬徨不安。
 
這時候,我突然想到了李家同,想起他三十年前教給我最重要的一堂課。
 
「台灣大學電機系讀了也未必有用!」這話,是在三十年前,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的高材生李家同,一再告誡我們的道理。
 
三十年前剛考進清大時,當時的工學院院長李家同就是學長傳頌的一個傳奇人物,台灣大學電機系、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博士,據說還是李鴻章家族的後代,家世顯赫,學長們更傳說他在美國時因為研究成果太傑出,前蘇聯的格別烏(KGB)還會偷他的講義,拿到蘇聯當成蘇聯大學生的教科書
 
那一天,李家同談起他自己的學習歷程,李家同說他在讀台大電機時,學的是「真空管」,他卯足勁學習,拿到畢業證書的那一天,雄心壯志以為可以大展所長。
 
沒想到在美國讀碩士,「真空管」早就是歷史名詞,於是李家同又卯足勁研究當時最新的「IC」,拿到了博士學位才又發現「IC」也過時了……
 
李家同問我們:「科技一日千里,學校學的都是已經成熟的學問,都是『過去式』,社會要的是前瞻的發展,要的是『未來式』,光在學校學的東西,你們以為真的會有用嗎?」
 
真的沒用耶,該怎麼辦呢?
 
看著我們狐疑不解,李家同才告訴我們說:「其實,真正要學的不是那些內容,而是對知識的好奇、理解問題的能力、蒐尋資料的方法與思考邏輯的訓練。這四項越紮實,一輩子都有能力立刻學習,就不必怕學到的內容已經沒有用了。」
 
對知識的好奇、理解問題的能力、蒐尋資料的方法與思考邏輯的訓練。「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而要知道「怎麼學」?首先就先要知道學習靠自己,套句這幾個月青年流行的語法:「自己的知識自己求」!也就是要有「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的氣魄。
 
這些年,年近中年,我的案頭又重新貼上少年十五、二十時最愛的一幅已經泛黃的對聯,提醒我別忘了少年時的壯志。這對聯是大學時代,自己寫來貼在我的案頭。
 
「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這段話,是王光祈寫的,他是「五四運動」時代,當時最重要的學生領袖,王光祈是「少年中國學社」早期的負責人。
 
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主張社會改造的青年組成。昔日馬志尼在西方創造「少年意大利」的歷史令他們嚮往,他們也要全心全意立志在東方創造一個「少年中國」。
 
一九一八年六月三十日發起籌備,翌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發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釗、陳愚生、曾琦、雷寶菁、張夢九。王光祈是學會初期的主要負責人。這個學會存在達六年之久,先後入學會的有一百二十人多人。
 
學會中的左翼,有李大釗、高君宇、黃日葵、惲代英、毛澤東、張聞天、趙世炎、沈澤民等,他們都主張共產主義;中間派的代表人物是當時傾向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王光祈;右翼則是後來國家主義派的骨幹曾琦、李璜、左舜生、陳啟天、余家菊等。盡是百年來中國史上的一代菁英。
 
後來王光祈出國深造,一九三六年客死在德國。他的「去國詞」充滿了少年的的多情與無懼。
 
「山之崖、海之湄,與我少年中國短別離,短別離,長相憶,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唯我少年,乃能自立!」
 
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唯我少年,乃能自立!
 
學習,不是靠身上制服是什麼名校,更不是靠自己是享盡最好公共資源所打造的光芒。
 
名校就等於菁英嗎?最近為了「十二年國教」,為了擠進建中、北一女等等所謂名校,「十二年國教」搞得真是滿「城」風雨,為了這幾千個「都會名校」的名額,入學方式光怪陸離,還搞到幾十萬個偏鄉學子同受其擾。
 
問題是:就算建中與北一女曾經培育了許多菁英,但是,現在擠進窄門去就讀的學子們,又能如何證明自己是菁英?
 
別忘了,學長姐是好漢並不代表現在學子也是英雄!
 
更何況,看看馬英九、江宜樺、吳敦義、蔡英文、陳水扁、蘇貞昌、謝長廷‧‧‧這些人都也是「名校」出身,請問學弟、學妹們,有多少人覺得這些學長姐能讓後輩真正有光采?
 
只有「名校」才能「學」?如此之「恃過去人物,用已成勢力」,這般少年如何自立?
 
不諱言,我雖然家世貧困,但父母努力,加上過去的教育體制反而相對正義平等,讓我也能是讀所謂的「名校」出身,初中是桃園頂尖私校之一的復旦,高中是當時唯一的「國立高中」師大附中,學士學位是清華,碩士學位是台大,捫心自問,我都不敢自居是菁英,因為我深知,這是所得到的教育資源不公,占了便宜而已!
 
台灣之名校之所以為名校,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所謂名校享用了絕大多數的教育資源,納稅人血汗錢的全力供養,導致了名師集中,造成了學子一進入「名校」就可以得天獨厚,不但教育資源壟斷享受,還包含「人脈」。
 
歐美的「名校」大多是「私立」,那是靠這些學校自己的本領!
 
台灣的「名校」卻特別詭異,竟以「公立」為主體,靠的是納稅人血汗錢來奉養,恃過去人物,用已成勢力,如此之「名校」,真能自立嗎?
 
正義,應該是把更多資源投注給最弱勢者;公共資源與公共財所打造的「公立學校」,更應該讓更多弱勢孩子可以藉教育而翻身!
 
過去,台灣的窮孩子是靠努力,國家制度鼓勵他們去讀「公立」學校而翻身,如今,台灣的「公共教育財」在國家制度亂整下,變成「贏者圈」世襲的掠奪!
 
但是,那些弱勢的孩子仍不愧於「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的氣魄。
 
六月二十三日天光乍現、山風徐吹,我正在偏遠深山準備載偏鄉被政府一貫放棄的孩子們去考上的高工、高職去報到。
 
二十二日下午到達偏鄉時,我的淚水就奪框而出。
 
我看到二十來個來自偏鄉的十五歲少男、少女,擰著小布包,已經搭了近一小時的山路顛簸公車,他們還要再等一天沒幾班的小火車或簡陋公車,到台中轉車,奔赴苗栗、雲林、嘉義•••也都是偏鄉的學校報到。
 
路途太遠了,所以他們連夜出發!
 
父母外公外婆忙於農作,所以這些孩子自己一個人遠行。
 
而在二十三日我要幫忙載去的孩子,他要報到的地方,我開車直奔要兩小時的山路,如果換車再換車,加上等車的時間,四個半小時,早就過了規定的報到時間。
 
弱勢孩子他們的會考成績單上,沒有「A」,多數是「C」,但他們總算知道要「認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被國家所拋棄的孩子,因此在志願序填寫時很務實,有學校就趕快填,賭「志願序」積分,多數都還因此讀到「前三志願」。
 
這些「前三志願」當然不是那些都市菁英中的志願,但「感謝」那些搞不清楚自己位置,所謂「填錯志願」的菁英,這些偏鄉孩子分發的學校,竟都比他們淒慘成績好一點。
 
他們,要靠自己的力量,在被掠奪已所剩無幾的「公共教育財」中,自己的知識自己學!
 
「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獻給剛經過「十二年國教」磨練的偏鄉弱勢少年朋友們。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