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則文/換日線Crossing
「低薪」這個話題,作為台灣經濟關鍵字已經快 10 年了。每年各大媒體一定會推出四、五個相關的專題:「青貧族」、「窮忙族」、「厭世代」、「世代差距」......,諸如此類的月經文不斷的重新排列組合再推出洗腦,好像身為台灣人,畢業就注定拿 20 幾 K。悲觀主義瀰漫全台,難道年輕人就只能接受這個事實嗎?
別忘了!就算全台大學生的平均起薪只有 28K,並不代表你就理所當然是那個 28K。想想高中指考的時候,單科全國均標可能是 60 分,但是還是有很多「怪物」(天才)考到 90 分甚至滿分。同樣的,台灣職場給新鮮人 40K 甚至更高的職缺還是存在的,而且並沒有想像中少。你的國家慘,不代表你也要認命的跟著衰,反而要用自己雙手開創出不一樣的路。
而想成為領跑分子,除了富爸爸可能有用之外,如何利用大學四年才是關鍵。台灣的教育體制下,許多學生在被錄取的那個瞬間就鬆懈了,但想在畢業時薪水遠遠超越「平均」,那就要在四年中,付出與同儕截然不同的努力,累積自己未來談判薪資的籌碼,讓自己能大聲說出「我就是值這個價錢」。
在大學四年,你可以用下面 7 個秘訣增進自己的價值:
描繪屬於你的人生路線圖,尋找自己未來的「終點」
有句很老套的話說:「人生就像場馬拉松」,但馬拉松有明確的路線,標誌起點與終點,而人生這條路卻沒有人告訴你該往何處去。所以大一、大二的時候,就要思考自己的終點在哪,也就是想在畢業時投入怎樣的產業跟工作,這樣才能畫好路線圖。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辦?去書店走一趟,待一整天,閱讀各類的書籍,掃過去看看哪一區你待得最久、最有興趣,至少是你有興趣看一整天不會累的,或許就會是你的方向。
此時,你可能會驚覺:文組的你,竟然最愛園藝;理工的你,反而喜歡心理學,就算發現上了「賊船」,也可以趕快規劃跳船計畫。確認好未來的目標,才能用大學四年描繪好藍圖,畢業就成為準備好的尖兵。
比如你想當個媒體編輯,知道這個方向以後,就要開始畫路線圖。首先要思考,這項工作的必備條件是什麼。當好一個小編需要怎樣的特質?有社群經驗?網路成癮?那就從這些作為依據,開始寫出四年代辦事項,比如搞個社團粉絲頁成為同類型粉絲頁的第一把交椅,或者開始在網路投稿評論時事。
如此一來,四年後,完成這些路線的你,已經是雇主心中「裝備好的人選」。
▲圖/黃明堂攝影/換日線Crossing
累積「作品」,突顯個人獨特性
千萬不要讓畢業的時候,只有畢業證書這一張「紙」跟著你離開。因為跟你拿同樣文憑的人,光是自己系上可能就有百人,如何凸顯差異、創造優勢,是重要的關鍵。而累積作品,是證明自己價值的不二法門。
這個作品不一定是傳統概念中那種美術作品集、期刊論文的實體成果,而是對企業來說有價值的「生涯紀錄」,比如辦好一個活動、曾經參與某項大事,就是一個「作品」。假設企業今天需要一個有業務能力的人,而你在大學期間就辦過跨校大型活動、跟政府或企業談過合作,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作品」。
但這個作品的累積不是一蹴可幾的,就像想辦一個攝影展覽,不是拍完照就可以開展。所以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企業開始經營,列出專案規劃,一步一步到位。
舉個例子,想要在大四的時候去頂尖科技業實習,這時候不能大三才準備,而是在一、二年級就上網蒐集資料,先知道這個機會的標準是什麼,再用幾年的時間準備讓自己符合條件,才能得到在頂尖企業實習的這個「作品」。
廣結善緣,經營個人品牌
經營個人品牌,是大學最重要的一堂課。因為大學是少數人生階段中,與同儕等人少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可以廣泛的接觸到各個階層、各種科系的人。累積人脈對未來絕對有幫助,但是不能只是很市儈的想要有「更多人脈」而已,同時也要開始建立個人品牌,用良善的行為建立好的名聲。
個人品牌就是:當人家提起你這個人時,會有怎樣的想法跟印象浮現。假設有個人叫王大明,人家的印象就是「一個可靠的暖男,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找他幫忙。」這樣的正面個人品牌印象,對人生有直接的幫助,讓自己增加更多的機會。
因為許多職缺其實不會直接刊登在人力銀行,而會先找人推薦,這時候如果你成為大家心中浮現的人選,那可樂著呢。
另外,許多高端人才早在大學時,就受到學校老師推薦,而被知名企業「預定」了。因此,要這個廣結善緣的對象不只是同學,還包括學校老師甚至演講的講師,就算只是通識營養學分課,多問問題、提出看法跟老師交流、用心做好每一份報告,讓老師對你留下印象,知道你是個人才,或許下次企業跟老師詢問時,你就是被推薦的那個。
而跟同儕間的關係,也絕對不要搞僵,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個不起眼的邊緣臭宅,會不會有一天變成身價百億的 CEO。在大學時樹立敵人是最不智的選擇,所有大學的人際困擾,在出社會以後看來,幾乎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少了一個朋友,就是關上一扇機會的門。
所以,大學時候多幫助同學,當個微笑暖男、樂觀少女,建立良好個人品牌形象,對人生絕對有幫助。
衝破舒適圈,勇於挑戰自我
雖然很多鄉民都說台灣已經是個「鬼島」,但這鬼島畢竟也算滿發達、舒適的地方,而「衝破舒適圈」也是創造個人價值的方法。試著去當個交換學生、去沒有台灣人去過的地方,或者給自己一個機會,休學一年到各國打工度假,展開壯遊。
這時候,有些朋友可能就說話了:這些是富二代才能做的,我家境貧困,去不了怎麼辦?其實小島之內,也可以衝破舒適圈,利用寒暑假去偏遠地區做志工,或者到農村體驗生活,做之前沒做過、不曾接觸過的領域,都是衝破舒適圈。
比如你原本是個肥宅,跑個八百公尺就氣喘如牛,但是勇敢衝撞自己極限,大學完成攀登玉山、單車環島、泳渡日月潭這幾個柯 P 說台灣青年必做之事,也是衝破舒適圈了。
簡單來說,這個衝破舒適圈,就是做一件你未來回首看,會覺得自己很厲害的事情。如此說來,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限制你一定要做什麼,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比如說:一個從小內向害羞的少年,從來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最後勇敢戰勝恐懼,當上辯論社社長,在全校社團幹部培訓時講課,這也是衝破舒適圈。
基本概念就是:做之前沒做過的,並不斷與自己衝撞。
學好英語,也培養第二外語
台灣是個海島,與世界的連結尤其重要。雖然全世界都在學中文,但世界上使用中文的國家實在不多,因此學好外語,對台灣人來說至關重要。懂一種外語就是多一扇、了解另一個文化的窗,英語自然不在話下,但不能只是為了過畢業門檻而學英文,英文不只是一個工具,更與你未來的薪水呈現正相關。
而有了英文這個國際職場必備的能力後,拓展其他語言更能創造你與其他人的差異性。一種語言要學好,至少要花費 800 個小時,大學 4 年來看,每年就要花 200 小時。假設每學年總共有 40 週,其實每週只要花 5 小時就可以了,那也不過是修一堂 3 學分的第二外語跟每週多複習 2 小時而已。
也就是說,從大一開始學第二外語,到了大四,你已經可以在工作上有基本的外語溝通能力,而這個小投資,很有可能讓你的薪水翻倍。
再來講一個具體的科學研究:學習外語可以使大腦在相關皮質區增長、增進腦功能,延緩與減少阿茲罕默症等相關失智疾病的機率。簡單來說,學外語就像給大腦重訓一樣,這個年輕的投資還能避免年老後的問題,何樂而不為?再說,等出社會才想學語言,可比大學時期難上加難,上了年紀加上高壓的加班地獄,讓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少打「最低薪資」的工,珍惜時間成本
打工對大學生而言,是效益滿低的一件事,我建議如果沒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真的不要打工。因為打工能學習到的技能含金量很少,絕大部分就是勞力換取金錢,說實話賺的錢也不多,頂多一個月一兩萬,長遠來看反而失去很多。而打工這項經歷,在未來求職上的加分也不多,反而不如社團參與跟企業實習。
要賺錢,就要試著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比如家教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或者接些案子來做,在學校實驗室或行政單位都比較好。那些給你「最低基本薪資」的工作,對未來的履歷益處不大,排班時間又長,如果能善用這些寶貴的時間,反而能創造出更大的效益。
當然也有人因為學生時代的打工而有了特殊際遇,所以建議大學生看待打工,不要只著眼於「錢」,因為那在未來回頭看真的是小錢,而是要思考在這個職缺,能讓自己學習到事情,與對未來職涯的具體效益。
榨乾大學資源,讓學費「值回票價」
學貸往往是社會新鮮人畢業後需要面對的壓力,每個月 5,000 元的學貸還款可能大大壓縮了薪水。讀大學其實不便宜,生活費加上學費,4 年要 100 萬以上,如果算上沒有直接去工作的機會成本,那更是高達 200 萬以上。
所以,怎麼能白白支出巨額的學費,卻只拿到一張紙?一定要用力榨乾學校,讀出超過 200 萬的價值,這樣這學貸繳得才不冤枉。但具體可以怎麼做呢?首先,點開學校網頁,每個處室的頁面都去按按看,看看有什麼活動可以參加,有什麼項目可以申請。
學校的健身房、游泳池有沒有去過?要知道就算在公營的運動中心,游一次泳可能就要個 150 元,而學校的設施幾乎都是免費的,一定要試試,去一次賺一次。
圖書館的期刊資源也要善用,一本財經雜誌可能就要 200 元,出社會訂一年特惠也要個幾千塊,圖書館卻是有幾百種任你看免錢,沒事去去圖書館翻翻各類書報,參加各類講座,好好享受這樣的專屬權益。
學生,其實是最幸福的,不用面對現實生活殘酷的壓力,有著多采多姿、無限可能的際遇。善用這四年,積極的裝備自己,就能在畢業時,不是徬徨的走出校園,而是充滿了期待跟已經準備好的自己,走向燦爛前程。
關聯閱讀
在輕易被「神人」與「肉搜」的數位時代主動出擊──五個祕訣,完美經營你的「網路個人品牌」
別被「延畢」給束縛──從求學時期開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步調
鬼月不能刮腿毛?──鬼月出國旅遊,請先認識不同國家的「鬼節」
作者:何則文/香蕉夢想家
這個地方應該要寫些啥介紹呢?想想應該也沒什麼好介紹吧!反正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八成根本沒人會看。如果你剛好驚鴻一瞥到,那好吧,我叫小樹,大學讀歷史,後來改行念國際行銷。現在應該在世界某個角落當某科技集團外派小廢物螺絲釘,大概在東南亞,從商但是沒忘記身為一個文化人的風骨?不過還是就讓我默默當個低調的帥哥吧!有興趣的可以到我臉書專頁跟部落格看看,有事情也可以寄信給我:w.herder@wenzeles.tw
部落格:小樹文策 粉絲頁:小樹文策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林欣蘋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