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筆震/川金文金都能會 我們糟蹋馬習會?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黃奎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曾獲邀加入「馬習會」臺灣方面代表團)/筆震

美國總統川普和北韓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在本(2018)6月12日於新加坡進行兩國史上首次的元首峰會,一般稱為「川金會」。

為什麼在新加坡?本年5月10日,白宮副發言人夏赫(Raj Shah)在被問及為何「川金會」選在新加坡時,表示新加坡立場中立,與美國和北韓都有外交關係,可保障川普與金正恩的安全,而且2015年11月的「馬習會」也是在新加坡舉行。顯然「馬習會」過程順利成功的經驗,也成為美國考慮新加坡作為第三地的因素之一。

▲「川金會」12日於新加坡舉行。(圖/資料照)

眼見本年5月9日東北亞日、韓、陸三方領導人峰會(中國大陸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出席),以及在這兩個月內陸續上演的「川安會」(川普、安倍晉三)、「習金會」(習近平、金正恩)、「文金會」(文在寅、金正恩)、「安文會」(安倍晉三、文在寅)、「川金會」等多組雙邊元首高峰會,結果我們中華民國在台灣卻被國際政治和東北亞各國孤立,繼續成為邊緣人。

兩岸關係和朝鮮半島在衝突與合作的本質上有很高的相似性。「馬習會」與「文金會」也都是在高度主權領土或區域安全關切下,雙方抱持著擱置爭議、面對現實、共創多贏的態度,摸索著如何在不損及己方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化干戈為玉帛。雖然川普和習近平兩人決策變化幅度極大,但根據雙方說法,「川金會」還是在往推動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的方向邁進。

兩岸錯過深化「馬習會」效益的契機

撫今追昔,如果兩岸關係持續和緩,「馬習會」其實可視為多組東北亞雙邊高峰和會的一部分,「馬習會」後臺海兩岸領導人的持續良性互動也將成為東亞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石,這樣絕對有利於兩岸人民和東亞及國際局勢。換言之,如果「馬習會」的效應可以持續且外溢,很可能臺灣海峽已先朝鮮半島一步成為東亞主權與領土衝突和平協商的示範區,而不會讓這幾個月突然由戰轉和的朝鮮半島專美於前。

舉行「馬習會」的難度稍高於「文金會」,不亞於「川金會」。為什麼難度稍高於「文金會」?主要因為兩韓領導人在今年之前已分別在2000年6月和2007年10月舉行過兩次,而且雙方都有區域大國在背後撐腰,但幫臺灣撐腰的美國卻不夠給力,沒有給臺灣堅強且明確的安全保障。再者,南韓雖然沒有核武,但南、北韓領導人都認為他們是大韓民族,國家統一是他們的使命,且在內部都受到足夠或極高的支持,而馬英九當時任期快結束,他的黨內政敵和獨派勢力的制肘力量極高,國民黨政權延續無望。

為什麼難度不亞於「川金會」?主要因為美國和北韓兩者都是核武國家,雙方說起話來都有底氣,但兩岸之間並非如此;而且如前述,美國和北韓對峰會的內部制約力量相對小,臺灣獨派勢力當時對於兩岸政治性接觸則強烈反對,甚至連兩岸互設辦事處都無法完成。另外,「川金會」有文在寅積極穿梭,有習近平背後指導金正恩,但「馬習會」卻無外部第三方努力促成,兩岸要自行摸索這史無前例的和平大事。

「馬習會」是在兩岸領導人都接受「92共識」、都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前提下,才突破萬難舉行的,雖然沒有簽署任何協議,但其「破冰」、「示範」的意味不言可喻。其實李登輝時代的兩岸「辜汪會」也都是在這樣的基礎下展開的。如今東北亞局勢丕變,和平協商突然成為國際政治主流,反觀兩岸關係快速倒退,幾乎已快回到陳水扁執政兩岸動盪的時代,令人扼腕。

兩岸共同答卷尚未完成

很多人說蔡英文也想推動「蔡習會」。如果真的成功了,對於兩岸關係與東亞及國際和平絕對又是一項正面、積極的貢獻。

不過,我們可以想想,要有「蔡習會」的話,前述的「92共識」或具有同樣內涵的政治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等條件是否缺一不可?民進黨政府如果一方面說要兩岸和平、維持現狀,但另一方面又從過往的對話政治基礎退縮,還被許多人質疑正在執行「去中(國、華民國、華文化)」化的漸進式台獨政策,豈不馬上被看破手腳?

而中國共產黨口中說「兩岸一家親」、兩岸共圓「中國夢」,但心裡始終無法求同存異並面對現實,念茲在茲就是要扼殺中華民國的生存空間,只是面對馬英九時手段較緩和,面對蔡英文時逐漸施加全面壓力,即便有兩岸的和平協商,恐怕也只是形式遠重於實質的一場政治大戲。

想一想,如果文在寅、金正恩可以兩次坐下來和平協商,連川普、金正恩也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臺海兩岸領導人為何不行?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岸政府和人民未完成的共同答卷。

#川普、金正恩二度交鋒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