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學者賀建奎聲稱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已告誕生,新華社今晚評論直指,此案暴露試驗者「違背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只有加強監管,才能讓新技術在「生命倫理與規範紅線內」造福人類。
▲賀建奎宣布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軒然大波。
這項具有官方定調性質的評論並強調,牽涉生命安全和社會倫理的操作和執行,必須嚴格遵循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不可越雷池半步。
評論指出,基因編輯實驗因其不可逆性,存在巨大潛在未知風險,如果缺乏嚴謹規範的醫學倫理審查保障,實驗結果將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評論說,基因編輯技術加速發展讓人們看到了規避疾病、擁有健康、益壽延年的曙光。然而,「科學技術的應用應當在科學倫理面前止步」。
這項評論提到,這一案例在暴露試驗者「違背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的同時,也暴露出生命科學領域對學術倫理的監管盲區。顯然,只有相應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讓監管不會慢半拍。評論最後說,有關部門只有加強對尖端科技的深入研究,完善法規,加強監管,才能讓新技術應用在「生命倫理與規範紅線內」造福人類。
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26日聲稱,世界首例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嬰兒11月已在中國誕生,並指這對雙胞胎女嬰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此事公布後引發強烈爭議。逾100名中國科學家當晚即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此事,並指「潘朵拉魔盒已經打開」,必須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而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也表示將依法依規處理此事,並及時向社會公布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