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民眾腸胃不舒服時,會覺得只是小病,自己到藥局買胃藥吃,然而衛福部對此指出,濫用胃藥(制酸劑)可是會出現反效果,胃藥不但會打壞身體的消化機制,造成腸胃細菌環境不平衡,增加感染風險,某些胃藥甚至會造成患者出現骨頭病變、戒斷症狀等情況。此外,也有發生患者因長期服用胃藥延誤就醫,結果差點送命的事件。
▲阿伯長期吃胃藥止痛,造成胃潰瘍延誤就醫。(示意圖,非當事人/取自Pixabay)
據聯合報《元氣網》報導,有一位60歲的阿伯長時間出現腹部悶痛的症狀,但他只要身體一不舒服就吃胃散或胃乳片,嚴重起來更是每天都吃,然而吃了一個月還是沒有好轉,直到某天開始拉出黑便,連拉了3天都沒改善,且痛到差點暈過去,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是胃潰瘍,若再晚一步,可能就會胃穿孔引發腹膜炎致死。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國人每年都要吃掉海量胃藥,其中(制酸劑)占了6成左右,然而長期服用制酸劑會導致胃內酸鹼值升高,胃酸減少,並讓腸胃細菌過度生長,可能進一步造成感染風險。此外,許多民眾對胃藥也太過依賴,每次一不舒服就習慣性吃胃藥,但胃食道逆流形成原因多種,胃酸過多只是其中一種,且胃藥也沒辦法防止胃潰瘍等疾病。
▲衛福部建議,吃胃藥應遵守「五要五不」原則。(示意圖/取自Pixabay)
衛福部建議民眾,食用胃藥時應遵守「五要五不」原則,五要是「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知病況、要遵醫囑、要問藥師」,五不則是「不要求醫生主動開胃藥」、「不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不長期使用胃藥」、「不食用刺激性物質(咖啡、菸、酒、檳榔、辛辣食物等)」、「不亂買來歷不明的胃藥」,才能保護自己跟家人的腸胃安全。(編輯: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