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Lemuel Cantos/CC License)
原標題:杰倫和志玲的互聯網世界有啥不一樣?
以下圖、文/小石頭(36氪)
從平潭島到新竹,最近只有 128 千米;從北京直飛台北,不到 3 個半小時。但隔着一道 80 米深的海峽,台灣卻呈現出與大陸完全不同的互聯網生態。即使只在台北匆匆待了四天,也能感受到這種差異。
這座有 2300 萬人口的島嶼,曾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備受矚目,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卻只做了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互聯網環境像是大陸二三線城市的翻版,還在尋求突圍。
一、移動設備
與大陸類似,在台北智能手機普及,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都手裡基本都是一部“ 智慧手機 ”(台灣稱智能手機為智慧手機)。2014 年 12 月底時,有調研顯示,台灣 12 歲以上的民眾中,擁有移動設備的用戶已經達到 1432 萬人,普及率接近70%。在台北,數字很有可能高於 70%。
1、大屏手機
iPhone在台北遠沒有在大陸受歡迎。在街上、地鐵上、運營商營業廳,使用 iPhone 講台語的基本都是年輕人,且寥寥無幾,使用的 iPhone 基本都是 iPhone6、iPhone6 Plus。
大屏安卓手機應該是台北人的真愛,路上見到的不少講台語的人,基本都是大屏安卓手機,三星、HTC 最常見,不少女性手裡拿的則是 Sony。
從這兩點來看,台灣人對大屏手機情有獨鍾。在台北這幾天我好像只看到了一部 4.7 寸以下的手機,使用者是一位 40+ 歲的大姐,使用的是索尼手機。據說 50% 的台灣手機用戶使用的都是大屏手機。簡單和幾個台灣人聊了下,他們表示會經常在手機上看視頻、玩遊戲。
2、手機廠商
大陸做活動主要都是抽 iPhone,而我在台北戶外的廣告上看到的基本都是抽 HTC 手機。
在台灣手機佔有率最高的是三星,其次是 HTC,蘋果只能排到第三,接下來的是 Sony、小米、華碩。
從台北各處賣手機配件的地方打聽來看,iPhone 6、iPhone 6 Plus 手機殼幾乎就是必備的;HTC 手機的熱門機型手機殼也有一些。
在運營商的店面有見到華為P6。據說,小米在台灣的銷量是大陸廠商中不錯的,但是在台北這幾天還沒有見到講台語的人用小米手機。見到的幾部小米手機基本都來自大陸遊客,倒是在西門町一家賣手機殼的小店見到了紅米、紅米note的手機保護殻。
3、運營商
台灣大哥大是台灣的三大運營商之一,現在推出的合約機主要還是 iPhone、三星的幾款大屏手機,本土品牌則是 HTC、華碩、TWM。
台灣大哥大現在也在主推 4G 業務,4G 套餐資費如下(台幣計算):
2014 年底,台灣 4G 用戶在 300 萬左右;有調研預測,2015 年很可能淨增 450 萬用戶,累計用戶很可能破 800 萬。
台灣的 Wi-Fi 覆蓋率很高,基本在街上都能搜索到 Wi-Fi,有些不需要賬號的。
二、軟件應用
不論是在 PC 端還是移動端,台灣最受歡迎的軟件基本都不是本土出品的。Facebook、LINE、YouTube 等在台灣無疑是最受歡迎的。2014 年初,台灣的資策會FIND曾調查過台灣最受歡迎的 20 大應用,來自非台灣地區的占了絶大部分:
上週台灣的App Store免費榜也能說明這個情況(在台灣比較受歡迎的大陸軟件主要有美圖秀秀、Camera 360、微信等)。
1、瀏覽器:
一名台灣的記者告訴36氪,當地使用最多的是 Chrome,其次是 Firefox,其他瀏覽器市占率不高。
2、社交
台灣人注重“分享文化”,社交在台灣就是 Facebook 的天下了。2013 年時,台灣 Facebook 月活用戶達 1400 萬,滲透率達 60%。當時手機登錄用戶達到 700 萬。據稱現在已經超過 1500 萬用戶,普及率達到 65%。有大陸的開發者表示,台灣 Facebook 廣告低投入高產出,是做台灣推廣的必選渠道之一。
3、IM:
LINE 在台灣的地位基本上無可動搖,目前普及率已超 73%,用戶超過 1700 萬。走在街上,你最常見到的場面就是年輕人正在 LINE 裡選用表情;經常能聽到台灣人說“你可以加我的 LINE 哦”。這次去參加 CSMIC 2015 活動,官方給的也是 LINE 的群組。
當然了,在大陸有朋友或者業務往來的台灣人,基本上也會用微信。這次36氪去參觀有 3D 打印機、激光雕刻機的 Fab Cafe 時,就聽到一個工作人員介紹說,他因為有朋友在大陸所以會用微信,但沒用過 QQ。我也順手做了個人肉實驗:打開微信“附近的人”,半個小時只有一個人主動向我打了招呼。
陌陌在大陸很熱,但在我接觸到的台灣人裡,聽過陌陌的不多——據說在台灣約妹子並沒那麼難啦。(PS:台灣女生真心好正!怕破壞和諧,就不在這裡上圖了,大家自行腦補哈~)
三、電商
台灣電子商務發達,既是創投最愛的領域,也是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2014 年 10 月底,Google 曾發佈調查報告,台灣移動網購率高居全球第一,有 54% 的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購物,是美國的 2 倍。不過,當時的調查也顯示,僅有 15% 的人對網購比較滿意,要低於 PC 端的 42.9% 的滿意度。不滿意的主要原因還是網頁操作不夠便利。
台灣雅虎、PChome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兩大電商平台。PChome 成立於 1996 年,比阿里巴巴還要早,是由媒體人詹宏志(一出道就被譽為台灣報業的明日之星)一手創辦的。比較知名的 B2C 電商主要有 Yahoo! 奇摩購物中心、PChome、momo、博客來;品牌服飾電商有 Lativ、OB 嚴選、PAZZO、Catworld;團購網站有 GOMAJI、17Life、生活市集、Groupon、瘋狂賣客;有實體店面的電商主要有 7net、大買家、燦坤快 3。值得一提的是,ASAP 與 LINE 合作後,在台灣發展迅猛。
台灣電商的發達,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台灣完善的物流體系。台灣地域較小,基本可以實現全台 24 小時送達。不過很遺憾,沒能實地試驗下。心元資本在台灣的投資人 Tina 告訴36氪,送貨速度是現在電商的主要 PK 點之一,最快已經可以做到同城 3 小時送達。PChome 最早抗衡台灣雅虎時,就提出了 24 小時到貨,遲到會給購物金,現在 PChome 的送貨時間好像也進一步縮短了。2013 年成立的 uitox 也是強調 6 小時到貨。值得一提的是,便利店在台灣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能夠發貨、收貨、收款,台灣「店配」模式盛行。
不過,台灣金融管制比較嚴,一直沒有出現象「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具備廣泛影響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比較流行信用卡支付、商超取貨付款。非企業的小賣家只支持 ATM 收款,買家在線下單後再根據賣家提供的賬號去轉帳,很不方便。2012 年 3 月,經過 PChome 與台灣金管會多年斡旋,台灣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支付連(PChome Pay),不過只能在部分業務中使用;2014 年,支付連與財付通達成合作,推出“支付連·財付通”付款服務。
投資人對電商偏愛有加。這次去參觀台灣最大的孵化器 App Works 時,創始人告訴我說,他們現在看好智能硬件,但投資行為還是以電商、遊戲為主。
台灣人最熟悉的大陸電商是淘寶。大陸賣家遇到台灣顧客,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聊到的幾個台北人表示,淘寶不少東西價格便宜,到台灣運費也不貴。而且,「現在台灣很多人在做創客,主要是因為在淘寶上很方便的可以買到各種元器件,價格還特別便宜。」在我和 Fab Cafe 的一名創客探討台灣創客文化時,也聊到了這一點。不過,他本人並沒有在淘寶上買過東西,一直問我在淘寶上買東西會不會被騙——內什麼,這個問題適合由馬雲來回答。
在大陸從台灣網站購物,我的朋友中只有人用過PChome買書,可以買到很多大陸買不到的書,支持支付寶付款,很方便。
四、生活服務
以打車為例,台灣打車的價格與國內滴滴專車的價格相仿,但是出租車隨處可見,在台北四天,最長的一次等車時間大概是 2 分鐘。台北當地人表示,台北捷運(地鐵)方便的很,要去的地方基本都能到,打車從來不用等,不太需要 Uber 這樣的產品。我在幾個地方打開 Uber 看了下,基本周圍都只是稀稀拉拉的幾輛車,基本都得等 10 分鐘以上,打車速度遠不如出租車。
2014 年,O2O在大陸炙手可熱,在台灣就要冷清多了。上門服務模式並不多見,而當中比較知名的是居家清潔服務平台「潔客幫」,主要提供家庭打掃、衣服清洗、窗戶清潔、陽台清理等服務,收費 500 元台幣 / 小時,是台灣非常少見的家政 O2O 類型的服務平台。
目前,台灣 O2O 主要還是以提供優惠導流為主。比如,遠傳與時間軸科技 (Hiiir) 在 2014 年年推出 Qbon 優惠牆,結合 LBS 與 O2O 提供優惠券給消費者。在物流、電商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便利店再次出手,比如 7-11 推手機應用,打造自主式 O2O 模型,推出位置簽到服務,支持線上訂購線下取貨付款等。
五、智能硬件
雖然台灣曾經半導體產業發達,但錯過了 PC 互聯網的台灣在智能硬件領域也落後了。這次的 CSMIC 2015 活動,小米創始人雷軍、獵豹CEO傅盛都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這次在台灣聊的硬件項目不多,有智能喂食器Bistro、精子檢測儀 iSperm、兒童智能手錶JUMPY、智能家居中樞 Sentri。這幾個項目都是台灣比較知名的智能硬件項目,Sentri 稱的上是台灣智能硬件項目裡眾籌最成功的(在 Kickstarter 上籌資 39 萬美元),JUMPY 的創始人是台灣富士康手機業務的負責人,Bistro 眾籌成功後分公司已經開到了美國和大陸,iSperm 的產品也已經開售還賣到了大陸。
我的總體感受是,兩岸智能硬件創業各有鮮明特色。
一、剛需是大陸創業者最常提及的詞彙之一,從痛點出發的大陸創業者開發產品,帶上了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但這兩天接觸到的台灣創業者普遍都積極歡樂,強調市場規模,但不拘泥於剛需,研發的產品也都脫離了低級需求,強調創新,帶上了小清新、小文藝的色彩。小而美的單品有不少。
二、大陸的智能硬件往往從硬件切入,先聚攏用戶做社區,再圖後期發展;台灣的創業者則從硬件切入,想做商品和服務的入口。這種不同其實也和兩岸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相關,大陸的創業者與投資人看中平台的價值,從互聯網時代即強調有人用的東西不愁賺錢。台灣電商受創投追捧,這種思維似乎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台灣的智能硬件創業者。
三、大陸的硬件創業者已經習慣了“免費模式”,願意以低價吸引消費者,注重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聯繫和互動,看中用戶在平台上的二次消費,基本不願意做“一鎚子買賣”的生意。在大陸炙手可熱的空氣淨化器就是典型案例。台灣則更偏向於硬件產品的銷售,思路類似台灣傳統硬件公司,2B很流行。
四、台灣硬件創業者傾向於不斷增加新功能,提升用戶體驗,但也會提高生產成本、運營成本,甚至售後成本。國內的智能創業者早期也做過不少這種「瑞士軍刀」式的嘗試,比如不斷在智能手錶上整合各種功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現階段,不少大陸創業者已經躍過這些坑,在智能硬件上不斷做減法,專注、聚焦。智能硬件只是載體,最終要做的還是服務,初創團隊做大而全肯定沒有巨頭有優勢。
六、遊戲
遊戲產業在台灣發達,從商圈、地鐵站、地鐵上的廣告就可見一斑。手游自不必說,主機遊戲也有市場。不多說了,上圖,大家就懂了。
偷偷瞄了不少人的手機,玩的基本都是日系、仙俠類遊戲,很少看到歐美的戰爭類遊戲。2014 年,台灣最熱門的 30 款遊戲也是日系遊戲為主,輕量級遊戲相對來說更受歡迎。
(註:圖片來自互聯網)
七、TMT創投
與北京熱火朝天的互聯網創投環境比,台灣的互聯網創投氛圍就要冷清多了。
台灣 PC 製造業興起後,就沒能更上互聯網發展的浪潮,沒能像大陸一樣發展起一波像百度、阿里、騰訊一樣的知名大公司。缺少成功案例的台灣互聯網,很難像大陸一樣有“快速致富”的吸引力。互聯網的斷層,又直接造成了移動互聯網發展滯後。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台灣的工業體系強大又完善,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來的人們都是“工業化的”,一直停留在工業時代的 2B 思維,一時很難切換到 2C 為主的互聯網模式下。
與國內的創業泡沫比,台灣創業者的熱情往往要經受住缺少投資的考驗。經過 2000 年的經濟危機,台灣人不再信任貨幣、銀行甚至房地產,往往傾向於投資文物古董。錢從哪裡來往往就會到哪裡去,投資機構的錢往往不是來自互聯網,就很難再投到互聯網中去。再加上,台灣投資屆整體傾向於電商、遊戲、廣告等已經驗證的模式,其他 TMT 領域的創業者往往只能自己想辦法湊夠第一筆啟動資金。不過,現階段,創業者需要的啟動資金大約 100 萬左右,和出國留學的費用基本類似,現在有不少家長也願意接受孩子拿這筆錢出來創業。因為投資不活躍,創業者基本自力更生,對於股權流動的需求不明顯,所以這些年上市的台灣企業並不多。
當大陸的創業者們喊着“再不輟學創業就畢業了”不同,台灣的創業者基本都是在 30 歲左右才出來創業。經濟發達,台灣人對教育重視,基本上年輕人在讀完大學後,都會繼續讀研甚至讀博。之後,還需要再服兩年兵役。要創業的話,還需要再工作幾年,攢些創業積蓄。中國年輕人的社會生活始於 22 歲左右,台灣則是在 26 歲以後,創業基本也是要到 30 歲以後。雷軍說,他這個年紀在大陸算是老人家了,但在台灣這個年紀還能算年輕人。這次 CSMIC 2015 活動嘉賓合影,估計除了二壯拉風的大棉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白髮蒼蒼的台灣創業者了。
每一個創業者都是不容易的,每一次創業都是艱辛的,海峽兩岸莫不如此。這樣的氛圍下,能夠把創業者組織在一起的組織機構就很有必要。在大陸,尤其是北京,創業者們會因為共同的投資機構、共同的孵化器、共同的報導媒體,甚至共同的朋友聚集。但在台灣,這樣的機構就不太多。作為嘉賓去參加 CSMIC 2015 活動的我司二壯童鞋就頗受台灣創業者歡迎,在台灣期間經常被創業者和美女創業者包圍,在台期間加了幾十個台灣創業者的微信,還換了幾十張名片。這背後,其實也是36氪這樣的機構還太少了,氪空間、氪加這樣的模式對台灣創業者來說太新鮮了。
八、政策環境
橫亙在兩岸之間的,除了海峽,其實還有無形又敏感的政策。兩岸不少人不願意提及,卻又不得不面對。
一邊,大陸不斷放寬對台商的優惠政策,不斷做出支持台商投資、經營的承諾。不少國內的經商者都開始羡慕了。據說,有人為了享受台商的優惠政策,花了 10 萬元先入馬來西亞籍,後移民台灣,最後以台胞的身份回大陸經商。(PS:本方法未經驗證,請勿亂試,如有意外,概不負責;倒是聽說這位“台商”回到大陸,因為沒了身份證,每次出差只能住喜來登這樣的國際酒店了。)
而另一邊,從上到下,對大陸都有着複雜的心情。即使是國民黨執政期間,反對兩岸通商的聲音也是不絶於耳。我還記得,2014 年 3 月,數百名台灣大學生無預警地佔領立法院,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參加這次太陽花活動的大學生,其實沒多人知道要反對哪些條款,只是對他們來說反對就夠了。360 在台灣,用的是香港 360 公司名號;獵豹在台灣用的是雪豹公司,對外還要聲稱這是獵豹在台灣的合作夥伴。這其中的故事和緣由,我們也能猜出一二。上層的擔心更甚,擴大了兩岸通商,加深了對大陸的依賴,萬一哪天大陸政策變了呢?
互聯網是沒有國界的,移動互聯網更是突破了時空限制。政治之外,兩岸的經濟交流日漸頻繁。像獵豹把台灣定義成國際化的橋頭堡,而我們的氪空間裡也有兩支台灣的創業團隊。這些縮影的背後,可能是無數往返兩岸的航班,是無數流通的金錢與貨幣,是兩岸創業者們心裡上的互相依賴。台灣從來不缺人才,只缺舞台;台灣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高,有國際化視野,是大公司人才投資不錯的選擇。大陸有市場,有投資,是台灣創業公司突破天花板不錯的良機;從前,他們要“去大陸創業”,而現在他們提到最多的是“在大陸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