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告訴你那些音樂改變世界的故事…

影響華語搖滾世界重量著作!

文/黃亭境

20世紀以來,流行音樂發展成為一種青少年文化,其中又以搖滾樂帶有強烈的節奏以及多元的內容,讓搖滾樂成為最受歡迎的音樂形式,而它關注社會的許多層面,使得每個世代都不斷得出現有才華且願意為音樂世界付出的英雄、無論們是什麼種族、性別、職業、階級,所創作的音樂都讓後人願意跟隨他們的腳步,使社會變得更多元、更有意義,間接賦予我們改變世界的力量。

2004年,第一次讀到張鐵志寫的《聲音與憤怒》,我第一次認識「宇宙塑膠人」這個樂團、知道捷克絲絨革命和搖滾樂之間的連結;第一次知道英國90年代的Brit-pop樂團和英國工黨、政治新興勢力之間的愛恨情仇。書中詳盡整理了從1960年代以來,搖滾樂與社會連結的故事:抗議歌手的經典代表:Bob Dylan和Joan Baez、70年代的龐克搖滾告訴我們未來可還沒被寫下(The Future is unwritten)、華麗搖滾(Glam Rock)對於性別的衝擊,讓充滿陽剛文化的搖滾樂受到女性主義的批判進而轉化與重啟,也促使同志運動的興起、對於全球化的反思與積極作為、對第三世界的思考,還有音樂界團結起來為了奪回司法的公正等等…這些故事都重新開啟了我對近代搖滾樂史的另一種社會學角度思考。

搖滾樂作為一種文化,題材原本就深埋在人民的生活中,但搖滾樂手用最深刻的方式,為社會底層或不公義的事吶喊著,當社會階級壓迫著人們,搖滾樂也用最直接的方式回應。2014年,台灣年輕人興起一股反對的力量,其中一首由獨立樂團滅火器所譜的《島嶼天光》更是為這股思潮增添鼓舞和律動,也更加證明了搖滾樂可以改變我們對社會的關注,藉由音樂、藉由人民的力量,喚醒更多的思維和新興浪潮。

十年過去,這些帶著美麗傷口及血汗的搖滾樂,又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及前途?全新改版的《聲音與憤怒:十週年紀念版》除了原先內容:從1960年代至今音樂對於社會各種不同的介入與連結,也挖掘音樂作為一種反叛力量的可能性和侷限性,這些都是華文搖滾樂著作中少見詳盡的資料,且張鐵志不只關注歐美的搖滾樂世界,新版更增加了篇幅介紹捷克、東德、俄羅斯到拉丁美洲的抗議音樂,作者精彩文字絕對值得每個熱愛音樂的人閱讀,期待著這本書的再版可以影響更多的頭腦,一起改變世界,用批判的眼光去凝視這個社會吧!

 

張鐵志

 

搖滾成為整個青年反文化革命的先鋒,因為它能挑起你的欲望,鼓動你的身體,刺激你的思想。

2014年,時值時代最劇烈變遷的關鍵,全新改版的《聲音與憤怒:十週年紀念版》嘗試與這個島嶼的聲音與憤怒對話。

作者/張鐵志

知名文化與政治評論人,在台灣與中港主要媒體撰寫多年專欄,關注主題包括國際政經、台灣政治、搖滾與文化。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文藝復興基金會副理事長,曾任台灣音樂環境推動者協會、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台灣民主平台等NGO理事。台大政治系、政治研究所畢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台北藝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著作包括《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合編有《愛上噪音》、《文藝如何復興我地》。

#我❤愛玩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