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石山區醫療資源缺乏,下山就醫路遠崎嶇。有人被蜂螫過敏休克,若沒有急救藥物,就會命喪就醫路上;也有族人心臟病發,交通困境阻斷黃金救援時效,只能看著憾事發生。
▲新竹尖石山區交通不便導致醫療資源缺乏,山上族人連要做X光篩檢、乳房篩檢都不可得,因篩檢車輛龐大,要進到部落就是一大難題。(圖/中央社)
秀巒衛生室護理師江金花是宜蘭泰雅族人,結婚後,跟著擔任牧師的先生阿隆‧優帕司到新竹尖石司馬庫斯服務。她雖然一開始難以適應山上生活,後來愛上部落的溫暖人情,對尖石有了生根的情感。但山區交通不便導致醫療資源匱乏,是她心中無奈且難以言說的痛。
江金花記得,她孩子小時候有哮喘,每當氣溫變化就容易發病,且通常都在清晨或深夜。一次兒子發作,彷彿就要斷氣。夫妻倆趕緊飛車送下山,但一路上髮夾彎不斷,車子又飆又急煞,江金花忍不住罵先生:「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住這麼遠?小孩生病這麼辛苦?」先生只能無言以對。
還有一次也讓江金花手足無措,因為倒下的是她的先生。那次阿隆‧優帕司在整理環境,卻不小心被蜜蜂螫到。也不過才幾秒鐘時間,阿隆‧優帕司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呼吸困難且人也跟著倒下。江金花趕緊施打急救藥物,腦海浮現「如果救不回來怎麼辦?」才見先生幽幽轉醒,兩人都被嚇出一身冷汗。
新竹尖石屬高山環境,峰巒陡峻,山路崎嶇狹隘,聯外交通不便,且大眾運輸缺乏,若沒有自家車,要下山相當費功夫。後山部落的醫療服務由秀巒衛生室一肩挑起,馬偕醫院在此派駐家醫科醫師和3名護理師。
▲新竹尖石鄉山路崎嶇狹隘,聯外交通不便,馬偕醫院承接尖石鄉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已18年,除提供常規醫療服務,部落急救種子訓練也是重要項目。(圖/中央社)
不過,位於中繼的秀巒衛生室到後山各部落都有距離,介於8.7公里至26.2公里間,車程就要40分鐘到2小時。護理師到部落家訪、做疾病衛教時,常要滿山跑找人,有時候光服務一個個案就要花3到4小時。也因交通不便、醫療資源有限,族人如果身體有病痛常常只能忍耐,忍無可忍才就醫。
馬偕醫院日前在尖石後山的鎮西堡、泰崗教會舉行大型醫療衛教服務,馬偕骨科主任盧永昌說,部落族人很多都是老人家,不少人有慢性疼痛問題,多數發生在背、肩、膝蓋、關節等。但有一名病人讓他印象深刻,該名長者長期以來雙臂無力,檢查發現是旋轉肌斷裂,卻從來沒有就醫。
「每次聽到有救護車的聲音,就會提心吊膽,不知道誰家又出事了?」江金花受訪時表示,在山上最怕遇到急重症,衛生室會協助後送,但從部落到衛生室也有好長一段距離,病人能不能撐得到,是保命的關鍵。
江金花統計,目前山上部落共有10餘人有蜂螫嚴重過敏問題,衛生室備有急救藥物。一次,一名病人被蜂螫後嚴重過敏,脖子嚴重發脹、呼吸受阻,且已尿失禁,眼前一片漆黑。她想幫病人打救命藥,但遍尋不到血管,「如果這針打不上。病人就會死」,她只好不斷祈禱,祈求上帝憐憫。
所幸後來找到病人血管、打完針,緊急送下山治療。山下醫院的醫師也驚嘆,如果山上衛生室沒有及時給救命針,病人肯定在送下山途中一命嗚呼。
江金花說,過去也曾有蛇毒血清資源缺乏,族人被毒蛇咬了,只能回家休息、等待死亡來臨。所幸現在蜂螫急救藥物、蛇毒血清資源還算齊備,每年發生意外高峰期也都會多備預防藥物,阻斷憾事發生。
每當談到後山醫療,江金花臉上就會浮上無奈的陰影。她說,山下的人常不理解山上人的困境,但山上、山下資源落差真的很大,在山上,族人連要做X光篩檢、乳房篩檢都不可得,因篩檢車輛龐大,要進到部落就是一大難題。
馬偕醫院承接尖石鄉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已18年,除提供常規醫療服務,部落急救種子訓練也是重要項目。課程包含心肺復甦術、自動體外電擊除顫器(AED)、野外檢傷急診、還包含垂降(繩索救援)、搬運等。
急救課程不只是嘉惠當地族人,因鎮西堡、司馬庫斯都是觀光勝地,且山陡路滑,不時也會傳出遊客受傷意外。司馬庫斯在2012年12月曾發生巴士墜落山谷的嚴重傷亡事件,導致13人殞命。
▲新竹尖石後山居民就醫不便,馬偕醫院每年有大型醫療衛教服務,提供心臟、牙科、中醫、兒童視力篩檢,守護族人健康。(圖/中央社)
秀巒衛生室護理師李紫寧受訪時說,當時部落族人總動員,江金花也到場協助,幸好馬偕事前已提供很多緊急設備,且平常就有急救教學,族人們臨危不亂,有人負責下山谷垂降救人,利用大包巾、床單等,把傷者揹上來,還有人負責檢傷、利用隨手可得的樹枝、木頭當成護具,幫助固定傷肢。
每年自願到尖石後山進行急救種子訓練的教官鄭瑞毅及陳勝欽則說,尖石的陡坡很多,族人上山打獵很容易滑倒、跌倒,也可能掉到山谷,垂降的繩索救援很重要。族人們學習時也很會舉一反三,還說以後在山上獵到動物,就能用垂降送下山,不用再徒手搬運,也增加學習的興趣。
鄭瑞毅說,在偏鄉教學難免會有「小貓兩三隻」的狀況,有時因訓練時間搭不上年輕人回山上的時間,受訓種子可能都是年紀稍長的人。但是「老種子」家中也可能會有更老的長者,學會處理異物哽塞、心肺復甦及AED使用仍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