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古代的文人百百款,可以不拘小節,可以放浪形骸,甚麼都可以,甚麼都隨性。眠花宿柳不是好色而是「風流」,髒兮兮不洗澡不是邋遢而是「名士」,躲到山上搞自閉不見人叫做「隱逸」,指桑罵槐、潑婦罵街叫做「口才辯給」,簡直可以說是百無禁忌,啥都可以!
雖然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地宣稱「我自名士自風流」,但是有個基本原則牢不可破,誰只要違反了,即便才高八斗貌似潘安也會被罵到火星上去,被批評到一文不值永世不得超生。
▲趙孟頫(1254-1322)出身宋朝宗室,在詩、書、畫、印上皆有很高的造詣。(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簡單的二兩字:氣節。
「氣節」這二個字對文人來說就像是個緊箍咒一樣,這是原則也是教條,是一切的本源與禁忌。
「氣節」到底是甚麼?
說穿了,大概就是儒家思想的那套忠君愛國的延伸吧?脖子要硬、腰桿要挺,丟人事小,失節事大。這道高牆,沒有人敢違背,也沒有人敢挑戰。
姓趙的不可以到元朝當官
以宋末元初的大藝術家趙孟頫來說吧!
這位大藝術家,大概在藝術史當中,沒有人敢懷疑他的地位與重要性,他畫得好,書法也好。一手源自王羲之蘭亭的「趙字」,簡直就像是東晉書法家的化身,而且青出於藍還要更勝於藍。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邱建一攝影)
台北故宮有件國寶級的精品〈鵲華秋色〉就是他的名作,為了保護這件作品,它早已被列入限展文物,故宮非等閒不對外展出。每次一展出這件作品,一定是台北故宮的頭條新聞,參觀人潮萬人空巷,甚至一堆人從海外慕名而來,文青們擠破頭都要看一眼這件大名鼎鼎的畫作。
但是,趙孟頫的藝術地位雖然在現代被拱上了天,但是在過去的時代裡,卻被踩在地。因為,在南宋滅亡之後,他居然被元代政權延攬當官,成為元朝的官員之一。
這件事也讓他的歷史定位蒙上了極大的陰影,很多人因此而挑戰他、質疑他,只因為「氣節」有虧,這對文人來說,簡直是一件無法忍受的大事。即便這位藝術家詩文書畫都好,對文青來說樣樣都達標,但是只要一沾上了「氣節」二個字的質疑,那些藝文書畫的豐功偉業也不值得一提了。
為何宋代的人,不能到元代當官?改朝換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良禽各擇木而棲,那又有甚麼不對?而且到元朝當官的也不只是趙孟頫一個人,為何大家專罵他一人?這又是為了甚麼?
真正的理由是因為他姓「趙」。別人可以,但姓趙的就不行!!!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圖/邱建一攝影)
南宋滅亡時的慘烈一幕
蒙古入侵南宋之後,雙方爆發激烈的戰爭,蒙古兵一路追殺宋代皇室,最後南宋被蒙古人給滅了。西元1279年,在宋元戰爭的最後一役「崖(?)門海戰」,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南宋三傑」的陸秀夫(1237-1279)在崖山(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兵潰之後前有追兵後無退路,最後一幕他腰繫玉璽,抱起當時才7、8歲的小皇帝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就在山崖邊縱身一跳,就這樣自殺了,南宋至此正式宣告滅亡。陸秀夫與趙昺這一跳之後,跟隨在身旁逃難一大批皇族、宮人、士庶與將士,不甘被蒙古人俘虜,也紛紛跳海自盡。根據《宋史》記載,七天後海面出現十多萬具的浮屍,撈也撈不完。
至於文天祥(1236-1283)早在崖山海戰之前不久就已在五嶺坡(廣東海豐)戰敗,兵敗後他立即服毒自殺未遂而被俘虜,之後發生的事我想不用我多作說明了。但〈正氣歌〉各位總該在學校讀書時背過吧?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則為河嶽,下則為日星。……。」
好個文天祥,被俘虜後遣送大都(北京,元代首都),他拒絕高官厚祿的誘惑寧死不屈,最終選擇了慷慨赴義,為文人氣節下了最好的註腳與典範。西元1283年,文天祥遭綁赴刑場,他對南宋首都臨安(杭州)的方向跪拜後被處死。在為他收屍時,衣帶內發現文天祥手寫的絕命辭: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趙孟頫,〈閑居賦〉。(圖/邱建一攝影)
西元1286年,先前已經投降元朝的程鉅夫(1249-1381),被任命為翰林集賢直學士,之後再被任命為行台侍御史奉詔到江南地區搜訪賢達,他推薦了一堆南方的士大夫給朝廷挑選,此時趙孟頫也是名單之一。
趙孟頫被召喚到大都後,面見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據說皇帝很喜歡趙孟頫,授予兵部郎中,之後與尚書劉宣一起到江南地區的驛站巡查。此後趙孟頫的官越做越大,一路從刑部主事,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封爵榮祿大夫。死後晉封魏國公,諡文敏。
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那一年,趙孟頫25歲。此時,趙孟頫也是南宋官員之一。他的高曾祖父趙伯圭是南宋孝宗的親哥哥,父親趙與?(1213-1265)累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江安撫使,賜爵中奉大夫。據說,趙孟頫從小聰穎,再加上有個當大官的父親與顯赫的皇族成員身世,所以14歲的時候就已經蔭補為官,之後升任真州(江蘇)司戶參軍事。
趙孟頫被掃地出門
趙孟頫有個遠房堂兄弟叫做趙孟堅(1199-1264),兩個人都是宋太祖趙匡胤的11世孫,所以都從「孟」字輩。趙孟堅比趙孟頫大個50歲左右,南宋滅亡之後,趙孟堅拒絕到元代當官,隱居在浙江一帶。
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描述這兩位堂兄弟人見面的過程,已經當大官的趙孟頫去拜訪這位堂兄弟:
「公(孟堅)從弟子昂(孟頫)自苕(浙江湖州)來訪,閉門不納。夫人勸公,始令從後門入。坐定,第問:『弁山(吳)笠澤(越)近來佳否?』子昂曰:『佳。』公曰:『弟奈山澤佳何!』子昂退,使人濯坐具。」
以上這段記載,很明白地顯示趙孟堅非常看不起這堂弟,一開始不肯見他,後來在老婆勸說下只讓他從後門進。但是兩人見面之後也沒有給好臉色看,忍了半天不說話,勉強地問了對方最近南方的情況怎樣?因為趙孟頫與趙孟堅都是南方人,在元代四等級的區分裡被稱為「南人」。
而聰明如趙孟頫也知道這位堂哥不高興,小心地回答還好。但沒想到,趙孟堅還是大爆炸了,直接開罵:「弟奈山澤佳何!」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山川雖好但干你屁事!
趙孟頫走了以後,趙孟堅還叫人把他坐過的椅子拿到外面去洗乾淨。是趙孟頫的屁股髒,從來不擦屁股嗎?當然不是!趙孟堅只是嫌棄這位氣節有虧的「大官」,讓他進自家屋子,簡直是汙了我門。所以一開始不肯讓他進大門,只能從後門進入,到最後乾脆把他趕出家門。可以想像當時趙孟頫滿臉羞愧,抱頭而逃的窘迫景象。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邱建一攝影)
要當個硬梆梆的男子漢
以上這段文字的原文寫得很好,文字運用之美展露無遺,尤其是那二個字「第問」。「第」這個字,在古文中有「緩慢徐徐為之」的意思,現代白話文就是「稍等等、稍停一下」。趙孟堅等趙孟頫坐定後「第問」,可見當時的氣氛有多麼尷尬,主人氣噗噗地沉著一張臉不講話,客人也不敢多說一句。在一陣沉默中,趙孟堅一肚子火即將要大爆炸。
但是,以上這段記載有人考證過,認為這應該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趙孟堅早就已經過世了,兩人根本就不可能見過面,所以這段對話也不可能發生。
但問題是,如果兩人未曾見過面的話,那為何又要有人造這個謠,故意去「黑」趙孟頫呢?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邱建一攝影)
其實答案很簡單,南宋滅亡時的慘烈畫面,對當時的人來說一直是個很大的震撼。陸秀夫與跳海自殺的幾萬皇族士庶軍民,這種令人掬一把辛酸淚的忠義形象,長久以來都是深植人心。文天祥凜然正氣,那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更是後來的士大夫一直在追求的人格典範。
但是,居然有個姓趙的宋代皇室成員跑到元代去當大官!如果這個人在宋代滅亡之後才出生,沒有經歷過那一段可怕的歷史,那倒是無可厚非。但他明明就是世世代代享盡榮華富貴的南宋世襲貴族,而且早在南宋滅亡之前就已經當官了,他也不是小孩子,而是個25歲的青年人。
氣節啊!氣節。
當今世上有多少人能懂這兩個字的真正意義……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邱建一攝影)
趙孟頫即便沒有見過趙孟堅,但兩個人相比較之下,趙孟堅拒絕當官而隱居,但趙孟頫那種沒肩膀沒骨頭沒擔當的形象就顯得非常鮮明了。所以,才有會有人寫下這個可能未曾發生過的故事,重點不是兩人有沒有見面,而是要凸顯趙孟頫的氣節有虧。
要勇敢、要有骨氣點。腰桿挺得直,肩膀扛得起,頂天立地當個硬梆梆的男子漢。文人一輩子守的不過就是這個而已。(2019.12.21)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