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文醫師(照護線上)
先從一位門診病人談起
門診來了一位六十歲左右的婦人,主訴是這兩天尿尿都是紅色的,同時有左腰痛與左下腹痛的症狀,再進一步詢問她是否有解尿疼痛、頻尿、或最近腰部被撞擊到等其他病史之後,即猜測最可能的兇手是「尿路結石」。
進一步安排驗尿、腹部X光等檢查,果然在X光片的左下腹區域看到一個小白點,即結石,在診間幫病人做腎臟超音波檢查,還發現她的左腎有腎盂擴張、積水的情形。告知這位阿姨有看到腎結石時,她的反應是「怎麼又來了?之前才剛打過結石耶!」順口多問幾句她平時的飲食習慣,同時先開藥給她,叮囑她多喝水,並預約一週後回診追蹤結石是否有排掉。
長了腎結石,會有什麼症狀?
腎結石,更廣義的說法是尿路結石,常見於中年(40歲以上),男性族群罹病的機率比女性高,是女性的 1.73 倍,肥胖者(BMI值超過30)也較容易有腎結石生成。(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機)
其實,在腎臟有結石生成時,若石頭乖乖的靜靜待在原地不動,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的。
但若這顆石頭意外地從腎盂滾至和腎臟相連的輸尿管,在這個小石頭滾動的過程當中,就會帶來劇烈的腰痛、有時甚至會合併下腹痛、肉眼可見的血尿、腹脹、噁心、想吐等症狀。
偶爾可見到病人的兩側都有腎結石,且同時滾下來,塞住兩側的輸尿管,甚至會出現無尿等急性腎損傷的症狀,所幸,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不是很常發生。
若臨床懷疑病人可能有腎結石,通常會安排驗尿、X光與腎臟超音波檢查,即可得到正確的診斷。
腎結石要怎麼處理呢?
病人通常在被告知有腎結石後,下一句話一定是問醫師:「那該怎麼辦?需要去做震波碎石嗎?」
若腎結石的大小在0.6公分以下,多喝水是有機會自行排出的,尚不需要「打石頭」。
何時得轉診給泌尿科醫師呢?一為腎結石的體積太大,必須先利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把一顆大石頭打成好多顆小碎石,以利排出;有時若結石長滿多個腎盞,變成「鹿角結石」,則需要開刀取石。
另一種情況則是小結石從腎臟掉至輸尿管後,卡在輸尿管的某一段,以致腎臟新製造出來的尿液無法繼續往下排至膀胱,這些尿液往後回堵,造成該側腎臟積水(又可叫做「腎水腫」)與輸尿管積水,若服用讓輸尿管擴張的藥物同時配合多喝水,依舊無法讓這顆小結石掉下來的話,就必須請泌尿科醫師用輸尿管內視鏡術協助取石。
把腎結石打掉,就不會再長了嗎?
身為一名內科醫師,當病人因為腎結石來求診時,我更會注意他是否有相關電解質或新陳代謝方面的異常,這可透過抽血檢驗鈣、磷、尿酸、副甲狀腺素等數值來做排除;之前曾碰過病人反覆長腎結石,震波碎石做了好多次,結石還是一直長,後來一抽血發現他的鈣離子和副甲狀腺素數值都超高,再進一步安排影像學檢查,發現原來是長了副甲狀腺腺瘤所致。
若抽血數值沒有異常,我會再進一步詢問病人每天的喝水量是否有達到 2000至 2500毫升(若天氣熱,流汗量多,一日喝水量甚至要 3000毫升),以維持足夠多的尿量,讓尿中的鈣、草酸、磷酸、尿酸等物質不容易在尿路系統中沈澱下來。
同時也要檢視平時吃進去的食物,口味是否會太重鹹、肉類攝取過多、水果補充不夠?是否喜歡喝草酸含量高的飲料,如:茶、咖啡、可樂、生啤酒、巧克力可可等,甚至「以茶代水」?這些飲食習慣,都會讓人變成容易長結石的「體質」。
若病人願意配合,透過飲食習慣的有效調整,「二多三少」:多喝水、多吃水果;少鹹、少肉、少喝茶與咖啡等飲料,足以有效讓人擺脫反覆生成尿路結石的困擾。
一開始提到的那位病人,後來怎麼了?
最後,再回來我們這位病人;這位阿姨在看完門診之後,每日飲用超過 2000毫升的白開水,並確實配合服用可讓輸尿管擴張、以利尿路結石排出的藥物,同時忍住不碰她最愛喝、每天都要來上一杯的手搖茶飲,看診兩天後血尿與腰痛的症狀即不再出現,一週後回診追蹤腎臟超音波,左腎積水的情形也已消失。
但是我仍忍不住對阿姨嘮叨兩句,要確實做到「二多三少」啊,不然這個結石體質可是不會改善的喔!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標題:每日茶不離手,小心腎結石找上你!
*「照護線上」連結至 https://www.careonline.com.tw
*「文章原始標題」連結至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7/06/urolithias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