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截至2月7日上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在中國造成31211個確診病例,死亡至少637例,但引起疾病的病毒至今還沒有正式名稱。世界衛生組織(WHO)雖暫時稱它為2019-nCoV,但冗長又難念,無法順利發音。據傳,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花費兩週開會討論,想出了一個新名稱,有機會在近日宣布。
▲學者表示,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近日將給新型冠狀病毒一個正式名稱。(圖/翻攝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官方媒體從疫情一開始,稱它「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後來縮為「新冠肺炎」。而世衛組織暫時定名2019-nCov,2019表示發現病毒的年分,n代表新型,CoV就是冠狀病毒(coronavirus)的縮寫。在英語世界的媒體,它被稱為冠狀病毒(coronavirus)、武漢冠狀病毒(Wuhan coronavirus)甚至武漢病毒(Wuhan virus)。
旅美學者黃絨認為,叫它新型冠狀病毒仍不夠嚴謹,冠狀病毒之所以叫做冠狀病毒,是因為在顯微鏡下觀察,病毒的外形像王冠上的刺。不過冠狀病毒是一個家族,之前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惹禍的也都是冠狀病毒。
另外,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命名可能不容易傳播。黃絨分析,決定一個名稱能否普及的重要根源在於語言學,它必須具有易於感知的視聽覺效果,2019-nCov這名稱對於那些對數字和字母不敏感的人來說,恐怕就只剩下一串模糊的符號了。相對之下,武漢病毒(Wuhan virus)就很好記,所以《紐約時報》等媒體很早就開始這樣用。
然而,病毒的命名還得考量是否引發社會問題,因為名稱會讓人對事物產生與文化相關的聯想,進而引發一連串反應。就這次的病毒來說,「武漢病毒」很可能導致武漢人乃至黃種人受到歧視。
國際社會很早就注意到病毒命名的相關問題,所以有個專門的機構「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該委員會設定了7項病毒命名的原則:
一、持久可用
二、不要使用可能導致錯誤或歧義的名稱
三、避免不必要的名稱創建
四、名稱中不要包含地理位置
五、名稱中不含人名
六、名稱中不含動物或食物名稱
七、名稱不指向特定文化或行業
黃絨引述《富比士》雜誌指出:如果你是一個姓Noro(野呂)的日本人,在諾羅病毒(Noro virus)爆發登上媒體頭版時,你會被別人怎麼看?武漢冠狀病毒或武漢病毒顯然不是合適的命名。2015年的MERS也引發過爭議,因為「中東呼吸道症候群」導致世界對中東居民的歧視。或是當1919年西班牙流感肆虐各地,有人剛好來自西班牙,他會怎麼被異樣看待?事實上,西班牙流感起源於美國堪薩斯州,只是因為西班牙疫情最嚴重罷了。
黃絨強調,語言學有一個規律,就是「約定俗成」,當一個名稱流傳開來,想再去修正它就會十分困難,西班牙流感便是一例。所以,在疫情發生時,儘快給它一個合適的名字非常重要。黃絨透露,世衛組織雖然仍處於賣關子的階段,但近日應該就會公布。
看更多 武漢肺炎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武漢肺炎,出門戴口罩、肥皂勤洗手、避免食用生肉及生蛋、少去人多的場所、避免接觸禽畜類動物!
回國若身體不適請主動通報,14天內出現疑似症狀請先撥打防疫專線,並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