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西元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這一年大藝術家趙孟頫正值英年34歲,此時是他剛被程鉅夫薦舉當官的第一年,立刻就被任命為從五品的兵部郎中。據說,他被重用的原因除了因為他是宋代皇族的直系子孫之外,還有個原因是他長得帥:「才氣英邁,神彩煥發如神仙人。」俗語說人帥真好人醜吃草,現代的人注重顏值,可沒想到七百多年前趙孟頫也因為高顏值而當上大官。
▲「至元通行寶鈔」(二貫),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圖/邱建一提供)
在元代的朝廷當上中央官員後,趙孟頫除了處理一些兵部的庶務雜事之外,其實也閒閒地沒啥要緊事要他處理,這倒也不是因為他能力不佳而被冷凍,而是因為元代的慣例是各部會首長由蒙古人或色目人來擔任,即便是漢人也得是「怯薛」。怯薛是蒙古人的說法,原本的意思是「宿衛」,也就是皇城的近衛,而這些怯薛大多來自元代建國初期各地漢人官員的子弟,他們從小被送到首都成為「質子」,並接受蒙古教育成為元代政治體系的一環。趙孟頫是漢人,但不是怯薛,所以他就算長得再帥也當不了主官,最多當個副官,處理一下官署雜務即可。
但機會總是隨時會降臨的,不久後元代面臨一個重大的經濟危機,江南地區民眾群起抵制大幅貶值的紙鈔。元代建國之初就開始推動的「鈔法」面臨破產,而位於現今北京的首都大都鞭長莫及,雖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官員推行鈔票,但總是沒啥具體成效。
原本是銅錢 但改用紙鈔
對現代人來說,使用鈔票是日常經濟的一部分,但古代世界的人可不是這樣想的。這是因為自從商代出現使用天然海貝當作貝幣使用以來,再因為海貝來源有限而改鑄為銅貝,銅就一直是貨幣的主要材質。經歷周代的各種銅質貨幣的混亂時代,刀型的刀幣、鏟型的布幣、圓形的圜錢並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這位歷史定位褒貶不一的第一個皇帝下令統一貨幣,自此大名鼎鼎的「秦半兩」誕生,成為未來貨幣的雛型。
以銅錫鉛合金鑄造的青銅貨幣(明代中期以後改為黃銅),向來是錢應該有的樣子,而古代的錢以一枚枚計算,一枚錢叫做一文(錢)。這些錢基本上沒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說每一枚錢都是等同的面額單位,這是因為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又做過一次貨幣的改革,發行了「開元通寶」,規定每一枚錢重量、尺寸,全部統一為每枚直徑八分(約24公厘),重二銖四絫(音同累,約3.7-4公克),雖然之後重量略有減少,但基本上方孔圓錢的樣式與重量就這樣沿用到清代滅亡為止。
因為每一枚錢的價值都是等同的,所以如果要發行大面額的貨幣,就得增加錢的重量,所以雖然有發行大面額的貨幣:所謂的當五(五元)、折十(十元)、當百(一百元)等等。但這些錢都得加重到大家都可認可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一文錢是3.5公克的話,那當五錢就得是3.5x5=17.5公克。如果要鑄造更大面額的錢,那就依序增加重量直到大家同意為止。實際上,歷史上曾經發行過大錢的朝代都失敗了,因為大部分的大錢都因為各種原因而沒辦法達到等比例的重量,所以都是大貶值而草草收場。到最後,大家還是一個一個錢慢慢計算,回到一文錢為基礎單位的使用方法。
紙鈔出現在宋代的四川地區,據說這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初期,由於國庫匱乏,因此下令把四川地區的金銀銅運往首都汴京(開封)以充國用。四川地區的貨幣原本應該是銅的,此時都改用鐵來鑄造,但是鐵比銅賤,導致用同等重量鑄造的鐵錢硬是比銅錢還沒有價值,一枚銅錢從最早的硬性規定一比一,搞到最後變成一比十、比百。但當時基本上還是以一枚枚錢來交易使用的時代,比價性低的鐵錢得更大數量才能滿足交易的需求。數量一大之後,錢的重量就很重了,一千枚鐵錢重達二十五斤,一千枚錢是一貫錢,假設如果要買個比較高單價的房子得花三十貫錢,那不就得先弄個牛車來載錢才行?所以當時的四川商販發明了紙鈔的雛型「交子」,作為代用貨幣使用。
事實上,宋代的交子比較不像現代的紙鈔,它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先把錢存在錢舖子裡,然後對方開立一張紙本證明,拿這張證明可以到其他地方的錢舖子兌換成現金,這樣可以免除攜帶沉重的鐵錢的不便。它比較像是現代等同現金的旅行支票,或是在清代至民國初年常見的錢票銀票。
交子是很成功的紙本貨幣形式,所以宋代四川地區之後又再由地方政府發行「官交子」,如此一來本來比較沒有保障的民間紙鈔又獲得官府背書,古代最早的鈔票因此而誕生。
▲「至元通行寶鈔」(二貫),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圖/邱建一提供)
元代以鈔票替代紙鈔
宋代結束進入元代,忽必烈興兵南下統一中原之後,基本上就採用紙鈔的形式發行貨幣了。這個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權避開了以銅為貨幣導致使用不便,或是因為缺銅料而發生的貨幣不足(錢荒)老問題,下令推行「鈔法」以鈔票取代銅錢。
但突然改變貨幣的使用習慣,對於一般人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元代在發行鈔票的同時,也搞了一大堆的準備金放在各地的官署裡備用,就像是今天所謂的央行準備金或是國家黃金平準金一樣。元代初期規定,每一張鈔票都可以依據面額兌換等同的銅錢,也就是說拿一張面額百文的鈔票,你可以大喇喇地走進各地官署,說我要兌換成銅錢,而官署不得拒絕兌換。這個措施是為了要穩定民眾對紙鈔的信心,也讓大家知道紙鈔是有價值的,它不是一張印上字的紙,而是可以用的錢。
忽必烈發行的鈔票有三種:中統交鈔、中統寶鈔、至元寶鈔。面額從十文到二貫,總計有十種面額(之後改為十三種)。一開始的時候,元代面額二貫的紙鈔可以兌換一兩銀子,而元代最低階層官員的月薪是七兩五錢,所以他們每個月可以領到十五張這種面額二貫的紙鈔。
這些鈔票以堅韌桑皮紙印刷,如果使用時有破損,可以換一張新的,只要付二十文的手續費就可以了。為了怕有偽造鈔票的問題,每張鈔票上都還加印「偽造者斬」的恐嚇文字,斬就是砍頭或是腰斬,意即搞假鈔就是死路一條。而為了讓民眾習慣使用鈔票,元代也規定政府官員薪水、民眾繳的賦稅一律使用鈔票,同時也規定如果民間還有宋代的舊鈔票「交子」,也可以拿來換寶鈔,雖然有點折價但是保證兌換童叟無欺。
起初忽必烈發行的鈔票還算順利,但很快就出問題了。原因很簡單,政府官員發現印鈔票比鑄造銅錢容易得多,而且可以大量生產,所以開始大量發行紙鈔,而原本應該可以到各地官署兌換的鈔票,此時也因為準備金不足,先是打折,到最後居然變成不能兌換。這下子不得了了,不能換成銅錢的鈔票,在民眾心目中就是一張廢紙,惡性通貨膨脹導致鈔票開始大幅貶值,各地民眾也拒絕使用紙鈔。
▲「至元通行寶鈔」(二貫),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圖/邱建一提供)
這也是為何元代的物價與銀錢購買力很難估算的原因,因為濫發鈔票導致物價紊亂,而鈔票形同廢紙導致民眾的交易倒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以現存的少數資料來看,在西北邊陲地帶的黑水城,曾出土一批元代的文書資料,裡面看到的民生交易數據,居然是以麥子作為計算方式。例如,羊肉一斤價值一斗麥、一石酒價值五斗麥……,甚至連支付勞工薪水也是用麥子來抵付。從這樣的資料,可窺知元代的鈔票完全破產的狀況。而在黑水城發現的文書資料中,僅出現過一次買賣人口的價格是以銀子來計價的,當時買個奴僕要價二十兩銀子,但這是白花花的銀子,也不是元代一直在強力推行的紙鈔。
兵部侍郎趙孟頫 被派去處理鈔票的問題
使用鈔票的記載僅出現在黑水城的統治階級貴族圈,他們領有政府公發的「份例」,所謂的份例也就是各種實物配給,例如每個貴族每月可領羊肉四十斤,但這不是真的給他們羊肉,而是折成現金給付,當時羊肉每斤要價銀子二兩五錢,再折成寶鈔一百兩給付,所以每個貴族每月因為四十斤的羊肉,可以獲得面額兩貫的紙鈔二百張(鈔兩貫等於銀一兩)。但是使用鈔票僅止於官府,以黑水城出土的文書資料來看,麥子才是真正有實力可以當作錢來用的「金鈔」,拿出麥子來想買啥都行,但用鈔票大家可能就得考慮一下了。
當時,元代濫發的鈔票無法推動,不管是哪一種紙鈔很快就破產了,向來富庶且商業活動頻繁的江南各地商民當然就拒絕使用,此時白銀就在地下經濟流通,取代紙鈔的地位。雖然元代政府官員三令五申,禁止使用金銀作為交易媒介,但紙鈔破產再加上南方人也沒有習慣使用麥子當作交易媒介,所以白銀自此躍上民間貿易的舞台。
至元二十四年,34歲的兵部侍郎趙孟頫被忽必烈派遣到江南,陪同兵部尚書劉宣一起去處理鈔票不流通的問題。兵部去處理原本應該是戶部管轄的業務是很奇怪的事,因為古代中央政府體制六部的戶部管的是錢糧,兵部管的是軍隊,兵部官員被派到南方去處理經濟問題,看來這問題很大條了。這已經不是一般的政治柔性手段,而是要採取高壓的鎮壓。而兵部的劉宣與趙孟頫抵達江南後,第一步就是先處罰地方官員輕慢之罪,並派遣軍士到各地去監督實行鈔法,也就是說,強迫店頭市場交易都得用鈔票支付。
當然,我們並不知道大畫家大書法家趙孟頫要如何搞鎮壓,因為歷史並沒有詳細記載,但當他完成任務返回大都時,在上朝的路上遇到馬匹爭道,沒有馬騎的趙孟頫一時心慌,當場撲通地跌入城牆外的護城河,還差點被淹死。這件事被忽必烈知道後,皇帝當場就賞給趙孟頫鈔五十兩讓他買匹馬來騎,鈔五十兩也就是面額兩貫的鈔票一百張。
▲「至元通行寶鈔」(二貫),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圖/邱建一提供)
至元通行寶鈔 在南港中研院
但事實上,這一百張鈔票應該買不到一匹馬,雖然我們不知道當時大都的馬價。至元二十年生產馬匹的黑水城一匹4歲的馬就要價一石五升的麥子,所以換算下來買一匹馬得花上七百五十張二貫的鈔票。這是為何最後趙孟頫還是無馬可騎的原因,因為皇帝覺得自己發行的寶鈔很有價值,這鈔五十兩絕對可以讓趙孟頫買匹好馬騎,實際上鈔票早就已經破產了,但誰敢向皇帝說呢?趙孟頫接到這一百張鈔票時大概也哭笑不得吧!他才剛到江南去處理鈔票的問題,所以理應很清楚鈔票的實質購買力。
元代寶鈔在發行之後雖然破產了,但由於印製便利,明代也想搞一樣的東西,朱元璋上台後也發行了大明寶鈔,清代也有大清寶鈔。元明清三代的紙鈔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濫發,鈔票印太多了,之後就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最後通通退出歷史舞台。雖然這些鈔票不太受歡迎,但由於它是紙張印製的,所以幾百年後能夠保存至今的數量極為稀少,也算是罕見的歷史文物了。
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有間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這裡就保存二十世紀初期在居延考古挖掘發現的各種文物,其中就包含了珍貴而且非常罕見的元代鈔票「至元通行寶鈔」,而且是最大面額的「二貫」。根據歷史記載,元代的鈔票有好幾種不同的款式,都是因為惡性通膨而被循環取代。至元通行寶鈔發行的第一年,剛好就是趙孟頫被派到江南去監督鈔法的同一年,後來忽必烈賞給趙孟頫的鈔票,也應該就是當時剛發行的這種至元寶鈔。
▲「至元通行寶鈔」(二貫),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圖/邱建一提供)
鈔票的歷史是很有趣的,錢沒有人不愛,但元明清三代卻發行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錢,這是貨幣經濟史的有趣課題。而就在台北南港就有這樣的實物資料存在,雖然陳舊破損,但能夠保存七百多年也算是難得一見、珍罕可貴了!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