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諾貝爾獎認證!「類固醇」4迷思 真的跟你想的不一樣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你也是聽到「類固醇」就避之唯恐不及的人嗎?食藥署網站《食藥好文往》特別撰文,為類固醇(副腎上腺皮質激素)還清白!食藥署表示,類固醇具有強力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是治療過敏、免疫、風濕等疾病的常用藥,但它卻長期遭民眾誤解,許多患者經常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反覆,影響治療效果。

▲外用型類固醇用來對抗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乾癬等皮膚疾病的效果相當好。

◆類固醇有助於及早穩定病情

食藥署說明,類固醇由美國專治風濕病的醫師所發明,醫師讓罹患嚴重關節炎而無法行走的病人,每天注射類固醇,幾天後,患者竟然可以起身走路。3位發明者在1950年獲諾貝爾獎肯定,類固醇也得到「美國仙丹」的稱號。

然而,與神奇療效齊名的,是它的副作用!提到類固醇,很多人馬上聯想到月亮臉、變胖、水牛肩、骨質疏鬆、血糖上升、傷口癒合力變差、傷腎等等風險,導致不少人聞「類固醇」而色變。

食藥署解釋,其實,在疾病初期先使用類固醇治療,就像是幫身體緊急踩下煞車,讓病情盡快獲得良好控制。只要病況漸趨穩定,醫師也會慢慢減少類固醇用量;等到症狀完全痊癒,患者也經醫師許可,停用類固醇後,上述現象便會逐漸回復正常。

◆外用型類固醇,治療非感染性皮膚炎效果好

食藥署表示,含類固醇的藥品大致可分為口服、注射、吸入和外用4種類型,其中,外用型類固醇用來對抗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乾癬等皮膚疾病的效果相當好。然而,許多患者因為憂心類固醇的副作用,寧可嘗試偏方,也不願接受正規治療;又或者,就醫後不按醫囑用藥。若是病情控制不佳,患者不斷搔抓病灶處,反而容易加重病況。

◆食藥署列出民眾對類固醇易有的四迷思

【迷思1】症狀差不多,可以借別人的藥來用?

食藥署說明,外用類固醇的藥效強度,可按血管收縮程度分為7個等級,第1級最強,第7級最弱,而醫生開立的處方,會根據病灶部位、病灶嚴重程度,挑選適合的強度。隨著年齡不同,適用藥效也有差異,因此,適合別人的藥品,不見得適合自己。

【迷思2】買類固醇藥膏來試試看,這個沒用就換另一種?

若民眾有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自行購買類固醇藥膏使用,卻以藥效較弱的藥膏塗抹在嚴重的病灶上,食藥署警告,不僅效果有限、拉長治療時間,還容易提高局部皮膚的副作用,增加經皮膚吸收的類固醇總量。假如以太強的劑量,不斷塗擦在角質層較薄的肌膚(如臉部、腋下、胯下),也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毛囊炎或黴菌感染等問題。因此,購買類固醇藥膏類的非處方藥品時,應看清楚藥品包裝標示,並應向藥師清楚表達自己的狀況,請藥師確認提供合適的藥品。

【迷思3】類固醇藥膏擦了皮膚會變薄,能不擦就不要擦?

食藥署說明,正常的皮膚使用類固醇藥膏久了,的確會萎縮,但若是能以適當強度的藥膏,準確擦在病灶處,既可達到治療效果,也能減少副作用。若已經遵照藥品仿單(說明書)上的指示使用,卻發生不適情況,或者使用後狀況沒有改善,甚至更加惡化,應立即停止使用,並接受醫師診治。

【迷思4】很多地方要擦藥,整片全擦更省事?

食藥署提醒,藥膏應針對病灶來擦,不要「牽連」正常的皮膚,以免塗抹面積過大,容易增加心悸、正常皮膚萎縮、青光眼等風險。擦藥前,應先洗淨雙手;塗藥時,輕輕將藥品抹在患處皮膚表面,薄擦一層即可,不必用力反覆搓揉。詳細的用藥注意事項應詢問藥師,或詳閱藥袋上的說明。

最後,食藥署提醒大家,最安全的用藥方式是交由專業的醫藥人員進行評估,也不要任意拿以前用剩的藥、或是別人的藥來亂擦。了解外用類固醇藥品原理及注意事項,並且耐心遵從醫囑及配合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示,適當使用,就能兼顧治療效果與用藥安全,早日揮別疾病。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