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保祥/台北報導
台灣中華職棒(CPBL)與韓國職棒(KBO)近年來都被認為是「打高投低」聯盟,同樣都是2015年開始打者長打表現大爆發,KBO用3年時間診斷後降低恢復係數,中職則讓「彈力球」飛了6年,2020年還在飛行狀態。
▲朱育賢開季長打驚人。(資料照/記者林聖凱攝影)
2014年韓職聯盟平均長打率已經到4成43,那年NC恐龍生上一軍成為第9隊,15年則是KT巫師進入一軍,KBO平均長打率上升到4成以上,與投手戰力被稀釋有關係。
從韓職官網搜尋比賽用球檢測,2002年KBO官網就有公布恢復係數,過去KBO用球是簽約多家廠商,不同球團可以指定自己主場要用的球,直到2015年10月檢測發現4家廠商有3家恢復係數超標,為了比賽公平性,韓職2016年開始使用聯盟「單一球」。
進入10支球團穩定期間後,經過3年長打率還是居高不下,韓職決定2019年將單一球(SkyLine AAK-100)恢復係數拉低到與日本職棒(NPB)相當的0.4034~0.4234,力求投打平衡。
▲朴炳鎬去年33轟獲得韓職全壘打王。(資料照/記者王怡翔攝影)
韓職去年將平均長打率拉回3成85,即便今年開季長打率又升到4成27,KBO確實思考方式想要改變「打高投低」狀況,做出更符合能與國際接軌的比賽內容與數據。
中職2015年聯盟長打率衝到4成34,今年開季平均值竟高達4成92,等於打擊三圍要「345」在中職才等於平均值,這顯然不會正常,可怕是消極態度已經6年。
直到比賽時間長到讓人吃驚、數據震驚世人之後,中職才選擇公布兩次檢測數據合格但在高標,選擇在最痛的時候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