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牢騷抱怨長官前,是否想過反求諸己?(圖/Surian Soosay, Flickr CC License)
文/陶本和
反抗與反思絕對是這個世代的思維,但是反抗歸反抗,「反抗」與「反抗成功」是兩碼子事,反抗成功未必在於自己,未必能看見,有時候看見的反而是不幸和遺憾。
好比屈原的反抗,那種「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不覺得太痛苦了?以命相搏到底值不值得?我認為人生不能如此,屈原太狹隘了。漁父的智慧是這樣的,「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必須懂得面對現實,迎上前的正面力量和態度。
在資深媒體創辦人何飛鵬的著名著作《自慢》中,談到相信公司、認同老闆的概念,何飛鵬說,「老闆創造了公司,訂定了遊戲規則,所有的工作者都要在那工作,那就依循老闆的規則,抱怨是沒有用的,什麼都不會改變」。
或許這是消極的反抗,但也是與世(公司)推移的態度。不相信公司,不認同老闆,那只是讓自己活在痛苦之中。
何飛鵬在創業之初,也同樣遇到抱怨者,抱怨聲浪沒有停歇,甚至是排山倒海的批評,他試圖改變,將錯歸咎於自己,為的是留住每一個人,但他坦言他錯了,他說,「順了姑意,逆了嫂意,我不可能滿足每一位員工」。
韓國作家John Kim的著作《不諂媚的人生》寫道,「感到不滿時,請反求諸己。」意思就是從自身反省,捫心自問,平靜以對,且切忌發牢騷,這個行為只是獲得一時的暢快,加上身邊友人加入戰局更是爽快,但久了會發現這是物以類聚、烏合之眾,只會引來更多不滿和負面情緒。
其實反求諸己的概念孟子就曾說過,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白話文解釋很簡單,就是愛別人時卻得不到對方的親近,那就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足,管理別人的時候不順,那就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當以禮待人的時候,卻得不到相對的回應時,就反問自己的禮貌是不是不當。
重點在這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是凡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該要反過來檢討自己。
孔子當然也有反求諸己的概念,「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以射箭來比喻人生道理,「正鵠」是目標的意思,「失諸正鵠」就是沒有射中目標,那要怪誰?孔子說,「反求諸其身」。如今太多人射不中靶心,怪東怪西,怪箭、怪弓,甚至怪天。
當然,我相信與世推移的概念,也力行反求諸己,但或許會說,若是極度的不相信公司,不認同老闆怎麼辦?那還是像徐志摩般的翩翩態度,揮揮衣袖瀟灑而別,讓時間證明你是對的,但抱怨和指責絕對是多餘的,不論在臉書或寫文章罵主管,都只是一時之快,比男人高潮還要短暫,且百害而無一利。
何飛鵬先生的後記寫道,「我與公司、組織是一體的,不希望有矛盾與衝突,所以我採取認同公司、相信老闆的策略,是一家人的感覺」。
心胸開闊的人不發牢騷,不推卸責任,也不會讓自己營造一個充滿怨言的環境,當個氣度恢弘的人,抱持正面的力量,自勉,共勉之。
●作者陶本和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