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近年來電子煙在坊間流行,不少青少年在同儕效應下開始使用電子煙。不過最新研究指出,使用菸品或電子煙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普遍出現「腦霧」的症狀!
▲「腦霧」指的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損、決定障礙等腦力症狀。研究指出,8至13歲就開始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比14歲之後開始使用電子煙的人,更容易出現「腦霧」。(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電子煙組成主要是由電池、霧化裝置及電子煙液替換匣所組成,原理是透過電能驅動霧化器加熱煙液後,產生煙霧以供吸食,其中8成電子煙產品含有尼古丁等成癮物質。可能產生的危害有:成癮性、青少年腦部發育(特別是20歲以前)、孕婦胎兒健康、容易使用過量、致癌物質、呼吸道系統危害、爆炸危險性、腦霧。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邱南英說明,「腦霧」(mental fog, brain fog or 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指的是一種主觀自我報告嚴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損、決定障礙等腦力狀況。
邱南英指出,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從2份全美問卷調查資料進行分析,一個是在2018年調查1.8萬名國高中學生,另一個則是針對超過88.6萬名成年人進行電話訪談,兩者都詢問受訪者使用菸品與吸食電子煙的情形,並探討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狀況。
綜合結果顯示,無論受訪者是否成年,使用菸品及電子煙的人出現「腦霧」的機率皆顯著比不使用菸品者來得高。調查甚至發現8至13歲就開始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比14歲之後開始使用電子煙的人,更容易出現「腦霧」的情形。
邱南英提醒,青少年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青少年的身體(尤其是腦部)的易感性强,使用菸品或電子煙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導致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VALI)、哮喘、肺炎、頭痛、嘔吐、癲癇等症狀之外,在精神方面還會引起情緒不穩定、學習困難、濫用/依賴物質(如大麻、甲基安非他命等毒品),甚至造成腦部的永久損害。
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強調,電子煙業者看準年輕人受社交媒體影響,透過社交媒體,且利用網紅向年輕人展示電子煙,美國俄亥俄大學已發現,網路上充斥的電子煙等新型菸品貼文特別吸引年輕族群,讓16到24歲的年輕人平均花8.4秒觀看一則電子煙貼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邱林劭嘉則表示,由於電子煙的特殊外型、多種口味、不留菸味及易於隱藏的特性(外型像USB、筆等),容易吸引青少年族群嘗試,根據台灣菸害防制年報,2018年間約有38,000名青少年正在使用電子煙。